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蔚园新闻  
【师德标兵系列报道】文学院苏立:大爱伴随育人之路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9-03
终审人: 郑晓华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我校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典型。为激励全校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推进群体师德创优和群体育人机制的建设,使“三育人”工作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新闻中心将连续推出“师德标兵”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文学院苏立:大爱伴随育人之路》。

———————————————————————————————————————

  

滁州学院2011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李邦军再回到母校时,欣喜发现新闻专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7年,他们第一届新闻专业学生刚进校时连一台照相机都没有,同学一起凑钱买个小小的卡片机像宝贝一样学习摄影,更别提有实验室了。而今,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新闻演播厅,数十台数码相机、单反相机、摄像机、三脚架等等。虽说不能应有尽有,但已告别过去“清贫”的时代。

5年时光,新闻专业从一个新增专业逐步建设成为滁州学院的特色专业。这些变化总会让人联系起一个人,他叫苏立,新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76月,东瀛求学6年余的苏立怀揣博士学位回国,受到了山东大学和滁州学院的邀请,最终他选择了环境优美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琅琊山下的滁州学院,掀开了人生一段新的征程。

20089月,苏立被任命为新闻学教研室主任,如何建设基础设施极度缺乏的新闻学专业,成了文学院和苏立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首先得解决器材问题”。一上完课,苏立要做的便是利用网络,查询新闻专业所需的器材,质量、品牌、性价比,接着进行实地的市场考察,做计划书,由于市场的变化性,器材的价格也是一变再变。为了想给学校里省点资金,于是计划书又被反复修改。

2009年春天,新开学没多久的2008级的学生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兴奋,摸着崭新的相机,相互讨论着,而此时最高兴的莫过于苏立,半年以来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第一批器材的到来为新闻专业的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而后至今3年里,除了增添一些新的器材外,苏立还积极为实验室的筹建奔走在学校和市场之间,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翻新地下演播厅,一个个为专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苏立也不曾放松。《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网络广告实务》等一系列专业课,也颇受学生欢迎。课前演讲、栏目访谈、作品展示、暑期实践等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培养广大新闻学子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无论是钻研教学方法,无论是改善专业条件,无论是实习基地建设,每一个过程中都留下了苏立忙碌的背影。“苏立副院长为人谦和,对工作一直都很尽心,他的努力我们大家都有目共睹,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文学院辅导员朱咸影说。

200812月份,滁州学院网站连续发表了题为“一位留日博士眼中的蔚园”的系列文章,文章以大量实例和图片道出了保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在师生中反响热烈。这仅是苏立为学校环境建设作出的一点点思考。

200710月,苏立邀请日本德岛大学教授山中英先生来滁州学院访问,为将来发展友好学校、互派留学生奠定了基础,并与日本新作学院大学和仙台语言学校达成了意向性协议,赴日留学拟采取“4+1+2和“3+1+2+2两种模式,其中已送出2名学生去日本留学,1名已考入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生院。

200711月,联合琅琊会峰两个校区组织“日语协会”,担任指导教师,现已发展到会员500多名。几年来,为日语协会中学习日语的同学义务授课100多节。

作为新闻专业教研室的主任,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上更是不遗余力。先后与滁州日报社、滁州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签订基地建设协议,利用广泛的人际关系与滁州市多家企业达成共识,每年输送新闻学子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事宣传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同时,苏立也没忘提高自己。他先后申报国家级课题3次,省部级课题3次,校级课题1次,主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参与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项。教育部归国留学生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所的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课题组,参与了总体策划、数据分析、日本部分(23万字)的撰写。学术团队已初步形成,是院科学带头人后备人选。在日本留学期间发表专家审查论文2篇。来校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参加省内学术会议3次,撰写会议交流论文2篇。举办校内学术报告多次。

谈到苏立的教育理念时,令人记忆深刻的便是一个“爱”字。“老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仍然要向朋友一样尊重他,去相信支持学生。”

说一个想法观念容易,一直坚持却是不易的事情。整整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某某某同学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这是课前五分钟演讲后表扬的话,也许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这其中何尝不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呢?在苏立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无论成绩如何、资质如何、家庭如何,平等的去关怀去疼爱,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会投去表扬和鼓励的目光。

平日的授课过程中,苏立经常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诸如孝顺父母、刻苦读书、保护环境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白领类型的成功人士,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是关键,尤其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师对我来说就像慈父一样,他的帮助和教诲我铭记在心,没有他的支持我不会走到今天。逢年过节只要我在滁州就一定会去看他,这种习惯一辈子都不会变。”曾获得“安徽省十佳校园记者”称号、第26届世界大运会注册记者文学院2007级新闻学专业的李邦军动情的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也许苏老师将来都不会记得我的名字。但是他在课堂上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态度,他为人师表的风度令人钦佩。即使无法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我都会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文学院2010级新闻学专业的齐玲这样告诉记者

“我不是老师的学生,只是因为一次的偶然的机会认识,但是就一次谈话,他对我的教导我就知道他是个好老师,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能够认识他是我的幸运。”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工商企业管理的艾名扬如是说。

闲暇时间,苏立喜欢研究些石头,家里面也摆放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从各处淘来的石头。或许在他心里,这些石头正如自己的学生一样,只要用心去呵护去发现它的美,石头就如同美玉一般珍贵。

   
分享到: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路2号(琅琊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会峰校区) 
邮编:239000 皖ICP备11015759号 
技术支持:滁州学院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