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蔚园新闻  蔚园要闻  
【本科教学巡礼•改革发展成果展】(六)深化实践育人,“三三”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2-14
责任编辑: 吴文杰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题年活动,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推动专业实践与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融合。2013年,在总结实践育人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简称“三三”实践育人模式),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进行打造。2015年,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进一步丰富“三三”实践育人模式内涵,出台了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协同联动,持续深入推进,在平台建设、内涵提升和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育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实践育人目标任务

出台《滁州学院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着力建设“专业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专项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专题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三个实践课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打造三个实践课堂,推进三个课堂一体

根据内容和组织形式,将实践教学划分成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第二课堂”专项实践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等;“第三课堂”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题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

第一课堂夯实基础。一是全覆盖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讲座与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引导和帮助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构建了“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课程和项目建设,深入开展课程实践、实践课程、集中安排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与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毕业实习组织领导,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推进毕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的有机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广泛接触行业、企业、社会,提高未来职业适应性;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质量监控,引导学生“真题真做”,推动毕业设计(论文)在形式、内容、指导、答辩、考核等环节的改革,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

“三层次、四类别”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示意图  

第二课堂提升能力。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践行等,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推进实验室开放,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实验实习实训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该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实践育人品牌,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三是推进各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活动的开展,支持和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类社团活动,邀请专任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

第三课堂强化应用。一是每年暑期组建数百支社会实践团队,万余名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团队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文化帮扶、卫生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广泛赞誉。二是引导并组织青年志愿者,长期在滁州市各街道办事处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结合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面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形成了“爱心家教”“诗教工程”“爱心学堂”“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三是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学校先后组织15000余名师生连续参加六届中国农民歌会助演和志愿服务工作,赢得了一致好评;“花鼓艺术团”承担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赴兄弟院校、机关、社区巡演50余场,有效传承和弘扬了“花鼓艺术”这一传统特色文化。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各团队宣誓

推进三个课堂一体。大力推进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三个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效果上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力促“三个课堂一体”。一是推进教师指导一体。将指导第二、三课堂活动的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教师职称评聘条件,提升教师参与活动指导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实践内容一体。参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内容的设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课外活动内容、社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依托专业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推进实践场所一体。加大校内外各类实践场所、设施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力度,向第二、第三课堂开放,相关管理、指导和服务实时跟进。

  

 学生合唱团参与第六届中国农民歌会现场伴唱

构建三个育人平台,实现三个平台联动

根据实践育人工作需要,结合时代特征、青年学生特点以及学校实际,在全面加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拓宽渠道,重点打造实践育人三个平台。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各类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业模拟实训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科创园区等。二是素质拓展平台,包括各类校内用于素质拓展的学生活动中心、论坛、报告会、科技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校外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三是虚拟实践平台,包括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虚拟实验室、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等。

创新创业平台重融合。一是加强各类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业培训室、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地方和企业共建科创中心和孵化器,推进“有形”平台建设。二是加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模拟、创业孵化等建设,与地方和企业共建“创业训练营”“梦想课堂”等,推进“无形”平台建设。三是注重将平台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与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相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集训营的学员们参观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基地  

素质拓展平台重养成。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建设。通过主题班会、专题培训会、读书报告会、专家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加强素质拓展实践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三是打造素质拓展教育品牌。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学校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蔚然大讲堂”“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香校园”等素质拓展教育品牌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好影响,学生受益良多。  

  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鼓乡情韵”文艺演出现场

虚拟实践平台重引导。一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着力培养在线学习、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融合信息与网络技术,打造基于数字广播、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加强各类信息的发布与推送,加强师生互动,完善学生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了解国情校情,促进自身发展等。三是利用虚拟实践平台,开展各类信息收集、评选推荐、意见征询、评教评学评管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四是通过汇集校园各类媒介、信息平台、社会媒体、门户网站数据,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等信息,把握基本动态,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开展MOOC教学师生联谊活动  

实现三个平台联动。由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科技、宣传等有关部门协同,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学校统筹、多方协同、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一是实现平台建设联动。在推进实践平台建设时,相关部门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平台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二是实现活动开展联动。在依托平台开展实践活动时,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有效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讨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实现效果评价联动。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学分认定、工作量计算、工作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效果评价,形成三个平台联动的长效机制。  

举办实践教学活动月成果展演 

实践育人取得良好成效

随着“三三”实践育人模式的深入推进,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毕业生质量得到认可;部分二级学院的实践育人工作有声有色,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实践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了多项荣誉,受到上级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生能力素质有效提升。近三年,5万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类比赛;每年组建近150支校级实践团队、600余支院级团队,万余名大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0项,省级奖项930项;学生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1项,发表论文116篇。在近三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16项,学校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院校”。2017年,学生在“挑战杯”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显著进步奖”。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学生社团。大学生计算机协会、绿源环保协会、何新学术研究与批判协会、大学生演讲辩论协会等社团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称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电子协会荣获“安徽省明星社团”称号。近三年,逾千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文体艺术类比赛中获奖253项。学生作品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中获网络新媒体类精品奖(全国仅9件作品获奖)。学生代表队在第六届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赛、第五届全国柔力球大赛(校园组)、2016中国柔力球公开赛总决赛中,获集体一等奖6项,集体二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生作品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生项目荣获第三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  

毕业生质量得到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95%以上。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学校2013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月收入为 6859 元,比全国本科2013 届三年后(6667元)高192元。学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6.9%,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013届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7.0%,比全国本科2013届三年后(3.8%)高3.2个百分点。2015届毕业生中,创新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均为85%,分别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2个和3个百分点;96%的工程类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素养存在提升,而艺术类毕业生是99%,其它类毕业生是98%。据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8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对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工作岗位适应性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分别是82%、85.6%、86%、86.2%、82.9%。  

  入围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百强榜

特色实践活动硕果累累。在学校“三三”实践育人模式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各二级学院依托学科专业特点,在“一体”上下功夫,在“联动”上做文章,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实践育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地信学院组织近50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赴金寨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切实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信息学院、经管学院、金融学院等将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暑期小学期活动、社团活动等深度融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竞赛活动体系,在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食品学院积极推进“工学融通、双创互促”培养模式,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学院内设立创新创业招标项目,供学生团队申报,特色馒头、特色酸奶、特色果蔬种植等项目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外语学院连续举办了八届大学生英语文化节,对提升全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心家教”公益项目坚持了14年,将知识和关爱传递给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音乐学院将“花鼓艺术”编入教材,组建“花鼓艺术团”赴省内高校和机关单位演出,学生的演唱技能和舞台表现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传承非遗“东方芭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滁州学院传承国家非遗凤阳花鼓的实践与探索》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科学学院国学教育作品《古诗词联唱表演》被评为“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  

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实践育人工作广受赞誉。2014年以来,学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四年受到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获批首批省级“创业学院”、首批科技部“星创天地”(安徽省唯一入选高校)、安徽省就业先进集体。学校先后受邀在省政协咨询会、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培训会、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等会议上交流经验,获得好评。省内外多所高校来校调研学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等工作。《经济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以及新华网、中安在线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腾讯智慧校园官方发布2016年度QQ校园号综合评比榜,学校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校园号排行榜冠军”。在新浪安徽新媒体盛典评选中,学校荣获“2016安徽活力校园新媒体”大奖。2016年,清博大数据发布《高校网络影响力200强排行榜》,学校排名全国第193位,是安徽省内唯一进入榜单的二本高校。  

滁州学院QQ校园号运营获全国年度冠军  

 

   
分享到: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路2号(琅琊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会峰校区) 
邮编:239000 皖ICP备11015759号 
技术支持:滁州学院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