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春:和风吹来春常在

文章作者:罗亚萍 陈艳 唐若时间:2008-12-25浏览:472

——记美术系主任张玉春教授

    3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10岁的小男孩和姐姐比赛绘画一把老式木椅靠背上的花卉纹样,令家人惊奇的是,椅背上的花纹竟被他画的十分逼真。自此之后,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后,当年的小男孩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就是我院美术系主任张玉春。

      1962年,张玉春出生在安徽省阜南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然而,出身在这样一个没有美术背景家庭里的他,却一步步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张玉春一有空闲就画上几笔,这样日积月累,上高中之前他的绘画水平已经很高了,甚至有亲朋好友开始向他求画来张贴在家中。这对于压根就没受过正规绘画训练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绘画技巧日益成熟。到了高中,他确立了学习美术专业的目标。在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对他的选择,父母没有反对,总能尽量提供学习绘画工具和材料,还给他买了一架相机———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机遇,把握住了也许就能迎向成功;错过了,也许一辈子就不会再遇见第二次。张玉春却是个例外,他经历过太多波折,人生中一次绝好的机遇被他丢了,却又通过自己刻苦的努力得到了另外一份美丽。

      张玉春上高三那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安徽省招生。条件之一就是要寄自己的作品到学校里进行选拔,当时整个阜阳市只有三个人收到了复试通知书,而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临时增考了文化课,懵懂的张玉春因考虑不周全,没有去参加文化课考试,致使他与中国美院失之交臂,这成了他一生中莫大的遗憾。
   
      也许上天总是眷顾那些勤奋拼搏的人。与中国美院近在咫尺终别离的张玉春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在接下来包括素描、速写、创作以及文化课成绩等科目的省内统考中,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最终以安徽省专业考试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安徽师范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张玉春接受着严格的专业训练,尤其在著名版画家郑震教授的指导下,他在专业方面进步很快,一边认真打基础、一边积极搞创作,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公开发表作品。他的第一幅版画《故乡》就是那时候诞生的。这幅画描绘的是皖南风景,在还是黑白稿草图时,看到的人就连声称好,还建议他向校报投稿。不久,他的画就被刊载了。由于把皖南风景展现得非常有生活情调,故他一度被误认为是皖南人。可能是自己居住的地方多在平原地区,他对山的那种跌宕起伏比较敏感,正是这个原因,皖南独特秀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他。他的优秀作品多以皖南的山水民居、小桥流水等徽派文化为主题,把对皖南的特殊感情全都融入了作品中,并笑称“皖南”为其艺术的故乡。在校期间他在校报上一共发表了十余幅作品。其毕业创作作品还参加当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而在校期间能发表作品参加省级美展无疑是对一个青年学子的最好的肯定。
   
      1984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当时他有两个选择———巢湖师专和滁州师专,在权衡离家远近、生活习惯、文化底蕴以及交通便利等情况之后,他选择了人杰地灵的滁州。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比较学的方法教授中外美术发展史,尽可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教学投入其大量心血,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得到师生一致好评,曾获首届校骨干教师,校优秀教师和校首届教学名师荣誉。
   
      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一方面,积极开展教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他先后参与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中小联姻,共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国家级课题一项,主持完成安徽省教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参与安徽省教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一项,主持参与校级课题研究多项;另一方面,他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多幅艺术作品,参加各类画展并获奖:《传承》获华东设计大奖优秀作品奖,《古亭遗韵》、《皖南印象》分别获安徽省美术作品铜奖,《反恐之弹》荣获第十届艺术设计作品大赛学术铜奖,《白云悠悠》、《古韵》等作品在台湾“两岸美术作品观摩展”展出并编入画集。
   
      同时张玉春还把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思考撰写成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分别发表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如《新中国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美术》2005年第三期,《元代宫廷绘画衰落的探因》发表于《美术研究》2004年第四期,《图象中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发表在《美术观察》2007年第四期上。另外还有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国画家》、《艺术百家》、《美术大观》、《美术时代》、《美术界》等国家级美术核心期刊上。
   
      学而知不足,为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美术发展最新、最前沿学术动态,张玉春于2003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作国内访问学者。在美院访学期间,他认真聆听了中国著名理论家们的授课,特别是导师尹吉男的教诲使他受益匪浅,对他的学术观念、学术研究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侧重于宋元美术和现当代美术的研究。张玉春在宋元美术和现当代美术研究的论文的发表,在美术界受到一定关注,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国内外对宋元时期和现当代时期美术研究的空白和研究的不系统。经过不懈的努力,2006年张玉春顺利晋升为教授。对于这点,他很坦然地说:“晋升教授,只不过是每一位老师的目标和方向,是教师追求的一个理想。评上教授以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从助教到教授,从秘书到主任,张玉春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作,他总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他说:“画画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可作为美术系系主任,他不可能成天呆在画室里,因为他是系主任,身系近千名师生的未来,有很多系部的事务都需要他去处理。工作时间和创作时间的冲突,使他牺牲了很多创作的时间。因此,他只能利用假期去作画,过了假期就又得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系部管理的工作中。
   
      对美术系未来的发展,张玉春有着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了使美术系在省内外同行高校中办出特色,他认为目前主要抓好对外、对内两大方面工作;对外,树立滁州学院美术系形象,加强交流和宣传,尤其加大开放化办学理念,一方面加快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目前已与韩国的韩瑞大学结成姊妹学校,已选派三位教师和十几名学生赴韩留学深造;另有一位教师赴法国留学,目前正积极寻求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争取联合办学;另一方面,加快社会化办学,进一步扩大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他经常与当地企业和公司负责人谈到,美术系师生就是你们最大的人材库,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当地企业和公司设计人才的匮乏也能为美术系师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并培养学生真正做到与市场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双赢结果。对内,注重内涵发展,夯实基础,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强化师资专业素质,科学设置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他及美术系其它领导的精心管理下,美术系发展势头迅猛,在省内外的声誉日渐看好,这无疑令张玉春非常欣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他远赴山东省进行美术系第一次对外招生,这是一个大挑战。他从地理优势、文化底蕴、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当报名时,计划只招收45名学生的美术专业却有多达一千多人排着长队报名。“我们迎来了开门红,一千多人排队,连保安都来维持秩序,可见现场气氛的热烈……”谈起当时的招生情况,张玉春脸上仍洋溢着兴奋、自信和豪情。
   
      作为教授的张玉春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他认为“美”是人的心境与性情结合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作为一位从事美术文化研究和美术创作的教师,愿把自己对中外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毫无保留的提供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美术文化知识的同时感悟自己的人生之美。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