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贤华:管理出人才 出管理人才

文章作者:缪守祥 杨帆 卢风翔时间:2008-12-25浏览:574

——访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史贤华

史贤华

    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原名企业管理系,2001年改名经济管理系,以下称经管系),始建于1985年,现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两个本科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经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辅修国际商务)四个非师范类专科专业,在校生1000余人。经省教育厅批准,2003年9月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开设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1977年成为该院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的系部之一。

    滁州学院经管系现有教师27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9人,硕士生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双学士1人。有4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奖、省级优秀教师奖、省级优秀党员和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4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党员称号。

    该系科研以现有的硕士生为基础和骨干,组建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建系以来,教师在省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6部,其中4篇为参著,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

    该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力强化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的质量。并试行“案例教学”,在“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等课程实行“理论加案例分析”的教学改革,并自行搜集、整理、编印了一部“企业管理案例集”和两辑“毕业生优秀论文集”。

    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滁州学院经管系实施了企业家进课堂的课改方案,加强校企交流。从1993年开始邀请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先后有皖东水泥厂厂长张少义、滁州电扇厂厂长徐培成、扬天公司董事长王公承等,并给学生面对面答疑释惑。另外,经管系多次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给企业开展培训、诊断等服务,先后应邀天长市汊涧镇20多个乡镇企业、滁州卷烟厂、扬天公司、来安医玻厂、金达石油公司、扬子木业、振华实业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培训服务。密切地与实习基地联系,扩建新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拟建立“中小企业研究学会”。

    从1987年起,经管系先后考察、调研了扬子冰箱厂、皖东水泥厂、滁州电视机厂、滁州纺织机械厂、全椒扬天公司、滁州酒厂,以及江苏无锡红豆集团、无锡轻骑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等多家企业。从诸多成功企业中汲取了大量有利于经管系学子发展的工作经验与管理理念,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方位的关注学生的成长与锻炼。

    该系在现有“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实验课投入力度,积极筹建“营销与商务综合实验室”,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第一位。该系副主任史贤华说:“实验教学的特点显著,一是设计新颖实用,既可以手工模拟,又可对手工模拟原始资料进行电算化处理;二是实验开出率较高,每学期保持4门以上的课程实验,涵盖2个年级以上的专业;三是规范化运作,有制度、有实验教学计划、有实验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等;四是效果显现,开设以来学生已基本具备统计、会计的实际手工操作能力以及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

    该系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师生比例不协调。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该系副主任史贤华说:“师资队伍建设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经管系主要采取送出培养、联合办学、推行导师制等办法来提升师资力量。不定期的把教师送到各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并与安徽大学MPA中心办联合承办了“硕士学位班”,从而提升我系乃至我院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推行导师制可以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骨干教师队伍,计划到2010年前经管系将有1-2名正教授、10-12名副教授。逐步完善梯队队伍建设。

    史贤华最后说,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经管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管理出人才,出管理人才”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滁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该系自创办以来培养了15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毕业生工作5年以上的,大都成为教学和管理骨干,有的走上企业高层领导岗位,仅在本地区,就出现了安徽天大集团公司总经理张胡明(90届)、滁州扬天公司副董事长邓宏(94届)、来安县副县长魏晓燕(90届)等一批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也出现了象南京大学博士崇秀全(93届)等一些学术上有造诣的高级人才。

    经管系是滁州学院唯一一个全非师范专业的系部,在滁州学院综合性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该院党委的领导下,近年来系级教学基本建设已有了扎实的基础。为适应学校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经管系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思路:一是在学科与专业发展上,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科研带动教学,三年内显现学科建设的成果:二是在师范队伍建设上,突出已有的高职教师的作用,加快引进“名师”的步伐,发挥“导师制”和外出培训的双重效应,以梯队滚动式发展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在教学管理上,引入本科院校先进的院(系)管理模式,握紧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开办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机遇,加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起点、高要求地实施“质量工程”,短期内达到或接近我省一般本科院校的系级管理水平;四是继续在特色办学上加大引入力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使实践、实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