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的春寒无法抵挡2006年滚滚而来的就业热潮。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高达约413万人之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如何寻找他们人生启航的良港?从3月4日的招聘会上,每个毕业生都能从中得到点滴。
1 招聘会上,一个手持安徽科技学院简历的女同学不慌不忙地走到滁州博士双语学校的招聘场位前,认真地和招聘人员交流,很快就拿到了该单位的登记表。记者了解到她姓梁,滁州全椒县人,外语本科学历。小梁告诉记者她也曾经去南京等大城市参加过招聘会,但都因为一些招聘单位设定的“就业门槛”而没有成功。小梁对自己所选择的这所学校情有独钟,她说:“我从网上已经了解到这个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对他们的条件也满意,所以这次专门过来的。”
千里觅伯乐,真金终闪耀。小冯毕业于合肥三联学院,主修日语,已经有着一年工作经验。家在滁州的她希望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播洒在自己的故土上,几个月前她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当她听说滁州学院有招聘会,就立刻带着简历赶了过来。面对人山人海的招聘场面,小冯已经习以为常。她参加类似的招聘会已不下五次。在找准一家企业后,那自信的眼神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立刻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当涉及到最敏感的工资问题时,她沉着地答道:“这样的问题就好比询问我的年龄一样让我无法回答,如果薪水代表我的能力的话,我想我的月薪应该在2000元以上。”
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毕业生至今没有找到人生的支点,对自己的未来很是迷茫。滁州学院数学系的张同学说:“无非什么不做,也无非做什么不可,跑跑招聘会,碰碰运气而已。”他们把母校作为自己暂时的屏蔽,享受一刻安宁。“面对毕业心情很复杂,觉得还是母校好,有着家的味道,比起外面残酷的社会,学校俨然是一方净土。”对于招聘会他们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大多数应聘者回答我们的是“碰碰运气”。
2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如何才能做到脱颖而出?学历与能力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学历是自己求职的敲门砖。”不少同学这样说。滁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朱彦南认为:“学历是推销自己的最基本的资本。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和压力,我认为自己现在能力还很不够,想要继续深造。”现在他正积极准备专升本考试,然后接着考研。
小陈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是专科生,但她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很有信心,自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其实学历、能力之争到底取决于谁?无非是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现在的很多招聘启事上总是把学历和工作经验列为首要条件,这无疑是给应届毕业生高筑了一道门槛。也有一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是太苛刻,对工作经验基本上不作要求。
2005年12月份,江苏昆山胜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到滁州学院纳贤时,该公司招聘的负责人说:“对于一个有着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或多或少地会把别的企业的一些不良文化带进来。我们选择应届毕业生,我们用自己企业文化来引导新人,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公司。”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抉择。当面对现实的时候,很多人显得无能为力,不完全是出自就业压力的考虑,而是搀杂有其他的很多因素在其中。经管系的汪丹认为:“专升本固然是不错的想法,但事事都没有其完美的地方,倘若我选择它,只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到自己的年龄问题。”
像汪丹说的一样,很多同学,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同学,都出于对家庭条件的考虑,他们暂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念头,只想早点出来工作,以后再图深造。
阿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已经找好了工作,在大都市上海谋得了一份市场营销员的工作。“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像阿锋这样就业的同学不在少数。
招聘会上,门庭若市的江苏某公司的招聘场地前,该公司负责人李总就跨专业就业情况谈了他的看法:“我们在选人方面,最重要的是看个人的能力、气质以及他们的悟性,对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你有能力,我们就接纳。”
从目前大的就业形式来看,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郭淼来院作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题讲座时指出:广大毕业生要牢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
3 毕业生缺少哪些东西呢?听听用人单位的声音吧。
安徽蓝德集团负责人说:“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取向很不清晰,他们投自荐材料的时候很盲目,看到一家用人单位就投上一份。建议学院开设一些关于人生设计的课程,以便毕业生能更清楚自己的就业取向。”
南京一家用人单位负责人说:“有的毕业生的交际能力不是很好,他们的衣着也很随便,不像是前来招聘的毕业生。”
南京沙漠之泉广告公司的负责人颇为失望:“我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为的是能看看前来应聘同学用U盘拷来的作品,结果没有一个毕业生带U盘来,只有少数几个把他们的作品打印在简历上。”
江苏昆山胜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指出:“看到很多同学的简历上写了自己会很多技能,但当我们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性的东西时,他们很少有人回答上来。”同时他还指出:“大学生求职者的企业向心力往往不够,频频跳槽,这无形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伤害。”
许多同学都希望学校能在就业方面给他们一些指导,减少一些求职方面的盲目。为此记者采访了滁州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学生处处长陈爱娟。她说,滁州学院党委、院行政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较大幅度地增拨了就业工作经费,设立了就业网上查询点并配备了微机。滁州学院还把就业指导作为全程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加强就业信息的宣传与管理,另一方面,与省内外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校友保持联系,采取更灵活的措施方便毕业生就业。
不少毕业班同学感到就业压力大,很迷惘。陈爱娟说,这种压力和心理状态是毕业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种阵痛,是全国大学生所共有的。对他们,除了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通过自我调适,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毕业生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要太紧张,要相信自己,相信国家,相信社会。她解释说,现在国家正处“十一五”规划开局开局之年,经济会更快发展,这种发展会给大学生人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加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早几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锻炼自己。只要用心做事,就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