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蔚园,一场春雨的倾洒,小草复苏,树木郁郁青青,空气格外清爽宜人。
清晨,小鸟欢快地啁啁啾啾,早起晨练、晨跑和晨读的人们享受着这和谐的校园。几位离退休教师在校园散步,感叹着滁州学院发展变化之大……
回顾往昔,特别是“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辟了新校区;扩展了校园面积;成功升本;办学规模日渐扩大、首次面对省外招生,并拥有了12个本科专业;科研力量、师资队伍等方面成就显著……
成功升本展宏图
校园面积不足一直是制约滁州学院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展校园面积成了滁州学院的一件大事。
2001年3月9日,滁州市政府召开滁州师专扩建工作协调会,5月30日,初步决定征用正大饲料厂北侧土地建设新校区。6月12日,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滁州师专南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在原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新校区征地、贷款、规划、基建、开发等具体工作。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设计研究所对新校区进行平面规划设计。
2001年4月4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滁州师专新校区规划的批复,原则上同意校园设计规划,要求加快新校区建设,确保实现2005年新校区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的发展目标。5月19日,南校区食堂,学生宿舍设计方案评标会召开,经过专家评审,合工大设计院设计的教学楼,省建工学院设计的食堂,市水利设计院设计的学生宿舍楼分别中标。6月28日,南校区建设正式动工;8月12日,教学楼正式破土动工。随后,两幢学生宿舍楼、食堂、环境绿化、图书馆分别开标动工。
一年之后的8月,在曾经的一片稻田上,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27日南校区首期工程竣工启用,2540名学生正式入住。
“十五”期间,我校北校区的理化楼、艺术楼、7号学生公寓也相继建成使用。此外,南校区与教学大楼遥相对应的实验楼、图书馆、风雨操场也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在“十五”末的200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滁州学院又在南校区的基础上,又新征了856亩土地,并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自此,滁州学院已摆脱了面积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滁州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6月20日,一个滁州学院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上午11时许,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郭沫若先生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滁州学院,终于露出了笑容。从此,滁州学院这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皖东大地上站起来了!
滁州学院首批6个本科专业,当年首次招收500名本科生。期盼多年的专升本夙愿终于实现!
2005年,滁州学院在现有6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6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首次面向新疆、江苏等省区招生,这是滁州学院建校以来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另外,滁州学院完成了本科框架的构建,围绕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为话题,以教学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召开了三次会议,进行了三次大讨论。参观考察了上海师范大学和常熟理工学院,滁州学院立即召开了学科专业调整专家咨询论证会和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以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工作会议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渐明晰了滁州学院的办学定位,即:立足滁州,面向安徽,服务全国,以应用技术和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文理学科专业为主,加速工科发展,逐步办成一所文、理、工专业并重,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2005年末,滁州学院及时进行了“十一五”初步规划,为滁州学院的再次创业绘制蓝图。
教学科研上层楼
“十五”期间,我校改变了以往专业设置单一性的弊端,逐渐从师范类专业向非师范类专业转化,非师范类专业在所有专业中所占比重从原来的1/6上升到现在的接近1/2,并且非师范类生的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科设置方面打破了原先以文为主的单一局面,转变为文、理、工兼容,重点发展工科的格局。现有12个教学单位,51个本专科专业,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十五”期间共增加了19个专业。滁州学院在2004年首次拥有中文、外语等6个本科专业,2005年增至12个,今年,滁州学院计划有18个本科专业对外招生,除了部分专业从专科上升至本科层次这一变化,滁州学院还在“十五”末期至2005年首次面向省外(新疆、江苏)招生,这一举措使滁州学院打破了省际的局限,进一步扩大了招生的地域范围,丰富了生源。
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办法,规范了相关制度,加强了教学督察。每学年开学时,教务处都会组织院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督察小组,深入教学一线考察学生新学期第一天的出勤情况,以确保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监督,在每学年期中都会组织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每学期期末,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期末考试,为了净化考场,提高考试成绩的真实度,以检验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滁州学院五年来对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越来越重视,除了严格考试纪律,加强巡查外,对作弊的考生一经发现,立即给予严厉处罚:公布名单并处分。
为了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滁州学院在“十五”期间还十分重视完善教学计划,以体现办学思想。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以后滁州学院开设的课程将向实用性和实践性方向发展,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十五”期间,滁州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日渐合理,素质逐渐提高,截至2005年12月31日,滁州学院有专任教师334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125人(含在读),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的占25%,硕士或研究生学历教师占20%。滁州学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现有省“十五”拔尖人才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家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0人。“十五”期间,我校高学历人才引进逐渐增多,引进博士、硕士从2001年几名到2005年的17名。除此之外,滁州学院还非常重视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现有兼职教授37人,其中有外国文教专家3人。学校一直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大力实施“教授工程”、“博硕士工程”,加速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十五”以来,滁州学院坚持“经济出题目,科研作文章”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工作思想,成果喜人。“十五”期间获经省教育厅批准的课题从2001年以前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出版专著教材共计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被SCI检索的共有19篇,国家重点论文50余篇。
此外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科研成果奖励10多项,30多幅美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党建和学生工作成果硕
2001年滁州学院在校生共有4467人,2005年在校生8054人,学生规模增加了近45%。“十五”期间,滁州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五年来,在申请入党的5000余名积极分子中,有1037人加入了党组织,其中学生党员994人。为了加大学生党员培养力度,提高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滁州学院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外,还深入各系部调查研究,开办党校培训班,通过培训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十五”期间,滁州学院累计开办了23期党校培训班,学生队伍中的学生党员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足1%上升到了现在的5.3%。
滁州学院充分贯彻中央16号文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抓好形势政策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实际需要,每学期开设若干形势政策教育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活动、捐岗助学、爱心家教和“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十五”期间,滁州学院共有10名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基层,21名学子投笔从戎,光荣参军。
为保证每位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滁州学院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助学助困措施,促成银校合作争取为困难学子提供助学贷款,提供一系列勤工助学岗位。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门的老师,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03年的76.8%,一路攀升至2005年的95.98%,毕业生2017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到省专家组的好评。
每到毕业生毕业时,指导中心就会举办大型招聘会,或联系其他城市的招聘会,及时通过网络、通告发布就业信息。除了思想上重视,拓宽就业渠道外,就业指导中心还十分注意针对不同毕业生加强个性化指导,提供咨询并积极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意识。
对外办学谱新篇
在“十五”期间,滁州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5年3月,滁州学院与韩国韩瑞大学结成“姊妹学校”,韩瑞大学校长咸基善博士等先后三次来滁州学院交流,该大学艺术学院6位系主任和16名学生曾访问滁州学院。韩瑞大学还派出韩语教师帮助滁州学院举办韩语培训班,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韩语培训班。2006年3月,滁州学院首批3名毕业生到韩瑞大学读“专升本”,9月还将有10余名学生到韩瑞大学读“专升本”,3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5年5月,滁州学院与柏林技术大学在上海举行合作洽谈会,就缔结友好姊妹学校、师资人员交流和互派留学生达成基本共识。同年6月,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义曼博士、副经理迪威雅克先生访问滁州学院,与滁州学院签定合作项目。博西华公司向滁州学院赠送52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置设备。同时还为滁州学院本科生设立了“西门子奖学金”。
与此同时,美籍华人朱晓陵为滁州学院捐赠了2000美元用于购买外文图书。2005年400万美元西班牙政府贷款教学设备采购已开标。10万元欧元丹麦政府贷款已获国家财政部批准;1个亿人民币的开发银行贷款已经立项。
2005年12月,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滁州学院党委书记余在岁作为安徽省高等教育访问团成员赴韩国、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加强滁州学院与韩国及马来西亚高校间的联系、增进了解进一步推动滁州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滁州学院还选派教师分别到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高校研修和讲学。在此期间,滁州学院先后聘请了美国、英国、丹麦、韩国的7位外籍教师。同期,日本东都大学腾岛昌寿、韩国瑞山市新闻社社长、美国加尼福利亚等地外国友人来滁州学院讲学,进一步促进了滁州学院对外办学的发展。
退休老教师感言多
滁州学院在一批老教师的眼前成长并快速发展,离退休老教师们对她怀有着深厚的感情。回顾滁州学院发展的风风雨雨,离退休教师们感触良多。
陈继本:滁州学院升本了,目前我最希望的就是滁州学院能够顺利通过本科评估。滁州学院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领导,在滁州学院领导班子发展的同时,要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能够回顾以前,审视现状,补缺补差。还要正确面对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些困难,深入到教职工与学生中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并及时解决。滁州学院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应地作出灵活的调整。现在的大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志气不能丢,心气不能动摇,要珍惜大好时光,切莫虚度光阴。只有学好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毛天德:滁州学院现在比我们那时不知好了多少倍,虽然发展变化很大,但仍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只有教师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质量才能相应地提高。其次要根据市场确定发展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急功近利,要有近期和长远打算。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配备足够的专职辅导员。
张华三:回想过去,再看看学校现在,可以想象滁州学院发展的速度。作为滁州学院第一批教师,我深感欣慰。现在虽然老了,但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有感情。学校发展了,我们感到光荣,学校走弯路了,我们感到痛心。作为老教师,吃于校,住于校,养老于校,学校等于是我们的家,我们怎能不爱她?虽老了,但对学校有利的话我要说,对学校有利的事也要做。滁州学院如果现在需要我们做事,我们也会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是丰衣足食,精神愉快,说大了是党、人民给的,说具体点就是学校给我们的。
在师资方面,我认为仍要大力提高教师的质量,没有好的教师就教不出好的学生,一个大学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不行的。在抓师资的同时还要抓课堂质量和科研成果。学校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道德教育,相应地开展政治活动,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学生本身,在学习方面要进一步扎实基础,扎扎实实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习目的要明确,态度要端正,治学要严谨,不能忽略自身修养的培养。同时要学好外语、计算机等社会需要的“硬件”。对于滁州学院的发展,我认为要牢固树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落实“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的结合。
高星斗:自从1979年进入师专,对滁州学院的发展,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滁州学院今日的辉煌是不容否认的,但引用毛泽东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滁州学院要有长远的眼光,大学即大的学问,在作学问、培养人才的同时要使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发展的起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升本后,新任领导班子成立且配合的较好,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但管理的制度一定要跟上,争取再上一个台阶。现在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队伍,一定要改变以往落后的学习观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滁州学院在抓教学同时还要注重科研,应将科研提上日程,力求自主创新,对我校自创的成果要特别重视,以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院长寄语
回首“十五”期间及之前我校的发展历程,现任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克感慨万千:“早些时候我们学校规模小,资金少,条件非常艰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直观的是在校生人数从1500余人增加到了现在的8000多人;校园面积从原先的只有北校区255亩扩增到了现在的620多亩,且又新征了856亩;专业设置一改当年以师范为主的单一格局,现在已发展成文、理、工并存的多科性局面。2004年6月份,学校顺利升本,这是我们学校发展最大的成果,也是成绩最集中的体现。无疑,我们学校是很好地趁着这些年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渐繁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这股东风,抓住一切机遇,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期间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持。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我们学校都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在充分肯定了我校“十五”期间的发展后,谈到如何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时,邱院长说:“升本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完成本科框架的构建,更新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迎接2010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做好准备;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继续向其他优秀本科院校学习,同时也结合我校的自身特色,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衷心祝愿滁州学院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