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统一战线有关的基础知识
文章作者:统战部时间:2008-12-30浏览:706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
□ 第二次国共合作 □ |
|  |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的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中国的两个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政策相应地发生变化。6月10日,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各级党的组织必须与一切可能反蒋抗日的政治军事派别协作,共同进行反蒋抗日的武装斗争。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接着,中共中央于12月下旬在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错误,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次年8、9月份,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又发出致国民党书和《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此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被迫对其政策作出调整。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蒋介石集团对正在进行中的中日外交谈判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态度;调整了对苏联的政策。与此相联系,蒋介石在1935年11月又提出“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在上述情况下,从1936年初开始,国共两党间打破长期对立的僵局,通过多种渠道,双方派出代表,进行秘密的接触。尽管这个接触由于国民党方面缺乏合作的诚意,只是想借谈判“合作抗日”,达到“招抚”共产党和“收编”红军的目的,没法达成协议,但还是沟通了彼此的情况,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从而为两党的正式谈判开辟了道路。但是,蒋介石仍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进行“剿共”。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间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基本上停下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1937年2月9日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举行了6次谈判。经过7个多月的反复商谈,国民党终于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共计45万人,在3个师之上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并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 西安事变 □ |
 | 张学良 杨虎城 | 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号召下,以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本已对蒋介石这一反动政策不满,又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工农红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伤亡很大,而蒋却不予补充。张、杨都感到“剿共”没有出路,又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遂与红军实现停火,并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蒋介石不仅拒绝张、杨的要求,反而调集嫡系部队进驻陕甘,亲临西安逼张、杨进攻红军。12月7日,张学良亲自到华清池见蒋,痛切陈述只有对外,才能安内,为蒋严辞拒绝。张、杨在“哭谏”无效后,遂于12日清晨,毅然采取军事行动,在临潼华清池武装扣留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应张、杨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17、18日,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分别会商。张、杨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以及军事部署。23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张学良代表东北军,杨虎城代表十七路军,同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举行谈判。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晓以民族大义,敦促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战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并由张学良亲自护送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
□ 重庆谈判 □ |
|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乘机由延安飞往重庆 | 指194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举行的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反人民的内战,但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国内外民主舆论的反对,在还没有完成全面内战的准备情况下,为了伪装和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为了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揭露美蒋反动派的政治欺骗,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谈判,同时告诫全党绝不要因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8月28日,毛泽东一行飞抵重庆。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诚意,事前毫无准备,谈判过程中的一切提案均是由中共方面提出的。经过43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正式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在这个纪要中,蒋介石表面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保障人民的某些权利,但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企图在“统一军令”和“统一政令”的借口下,根本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问题上作了很大让步,双方还是没能达成协议。谈判进程中,国民党军队曾几次进犯解放区,人民解放奋起自卫,取得了上党战役的胜利,促成了“纪要”的签订。重庆谈判打破了美蒋反动派污蔑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揭露了他们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
□ 政治协商会议 □ |
简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由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举行的协商政治问题的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和前途:蒋介石国民党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持其一党独裁;全国人民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鉴于中国人民和世界和平舆论的反对,同时国民党发动内战也需要时间准备,蒋介石同意进行和平谈判。1945年1月,周恩来赴重庆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王世杰谈判,提出召集党派会议的协定草案,王世杰不同意“党派会议”名称,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召集有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于1945年8月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了43天的谈判,签定了史称《双十协定》的《会谈纪要》,决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1946年1月10日,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38人,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代表9人。由于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各民主党派,而一些民主党派的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在会议中也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通力合作,使会议在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和平建国纲领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和军事问题等五项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协议后,于31日闭幕。政协五项协议的通过,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再一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会议成果虽很快遭到国民党的破坏,但它无疑是中国和平民主力量的重大胜利。 |
□ 第二条战线 □ |
 | 1947年1月2日,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生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队伍正在出发。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了美军士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事件。美军的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愤,北平学生率先开展了反美示威运动,这一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得到全市人民的支持,随即迅速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反美、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至1947年1月,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数十个大中城市,共50多万群众参加了示威游行。为了加强对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加强了城市工作部,由周恩来兼任部长,并于1947年2月发出了《关于在蒋管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的指示,要求国民党统治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展民主进步力量,开展人民运动,促进群众斗争,以配合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推动全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发展。同年5月4日至18日,上海、南京、北平等城市学生举行五四纪念会,并组织了反饥饿、反内战罢课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为反抗当局的镇压,南方与北方大中城市各学校学生冲破国民党政府的禁令,于20日同时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是为“五二○”运动,它标志着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此同时,工人、市民运动也相继掀起高潮,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城市的罢工工人达120万,还有38个城市的17万贫民掀起了抢米风潮。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
□ 响应“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 |
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全面危机。中国共产党在4月30日适时地发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这一主张得到全国各界人民的拥护。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电给中共中央,表示拥护和支持“五一”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九三学社及有关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也先后通电全国或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还纷纷召开讨论会、座谈会,围绕召开新政协问题贡献意见,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新政协运动。响应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是一次民主党派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的过程,是一次批判“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坚定民主党派参加人民民主战线的斗争。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48年秋开始,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民主人士符定一、吴晗、刘清扬、周建人、费孝通、雷洁琼等到解放区;在香港的民主党派负责人也先后分四批北上到山东、东北等解放区。1949年3月,民主人士已多数集中北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工作。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简称“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1949年6月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筹备会,同年9月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作出贡献。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3月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通过常委会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的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依法维护其参加单位和个人按照本章程履行职责的权利。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
|  | 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场景。 | 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 劳动节口号中,就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这一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8月,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分四批经香港到达东北和华北解放区。这样,就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创造了条件。新政协原来准备在哈尔滨召开。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全国广大地区陆续获得解放,新政协便改在北平召开。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包括各党派团体23个单位,134人参加,选出常务委员22人,毛泽东当选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参加政协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的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同时,作出4项决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2)采用公元纪元。 (3)《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4)五星红旗为国旗。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我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准则。它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它规定了新中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建立统一的军队,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在文教政策方面,是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民族政策方面,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外交政策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
□ 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
1951年1月27日,达赖喇嘛派人到印度新德里请中国驻印大使转达他致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封信,信中报告了他亲政的情况,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2月28日,达赖喇嘛派出西藏地方政府赴京和谈代表团。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一贯主张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指派李维汉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代表,同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于4月29日在北京举行谈判。双方代表在六轮正式会谈中,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协商。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立场,同时又充分听取和考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所提出的合理建议。谈判于5月21日结束,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该协议由前言和17个条文组成,主要内容是: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巩固祖国统一。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的各项改革必须实行,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协商的办法解决之。实现西藏内部的团结统一,主要是达赖和班禅两方面之间的团结。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和文化教育,改善人民生活。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勤政殿举行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的签字仪式。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李维汉、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凯墨·索安旺堆、土登且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珠在协议上签字。《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民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来,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权利,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亦即是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 |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经过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食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其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5月,中央统战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送了《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此报告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党中央采纳了中央统战部的建议。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了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10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引导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进一步地有计划地用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转变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由于国家经过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掌握了一切重要的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货源,就有可能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的业务,发展成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有了这些条件以后,1955年10月,中共中央邀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举行座谈,11月,又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通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第一是用赎买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这个改造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决议要求,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此间,农业合作化高潮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在农村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这种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全行业公私合营,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20多万人参加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人数达到99%,私营商业人数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有关清产核资、定息、私方人员工作安排等问题作了规定。使民族工商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有充分保障,政治上有选举权。所以,这些和平改造的政策,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者,采取实践教育和说服教育两种方法,促使他们接受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家资本主义,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企业工作和劳动实践,逐步由剥削者改造成为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性胜利。但是,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公私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等。 |
□ 参政议政 □ |
是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泛称。参政议政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我国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1)政治协商。中共中央采取民主协商会、高层次小范围谈心活动和专题座谈会的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协商。通过协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民主党派所接受,同时吸取各种有益的意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2)举荐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3)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4)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与民主党派建立对口联系。(5)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大和政协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人大、政协中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6)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同政府有关部门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结合,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7)支持民主党派开展经济、教育、科技、法律等咨询服务和智力支边、扶贫工作。 |
□ 民主监督 □ |
指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对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所进行的监督。民主监督的基本方式是批评、建议。民主监督没有法律约束力,性质上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所行使的国家权力的监督。发挥各方面人士民主监督作用的总原则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人士对共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中共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在人大代表中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表批评、意见和建议;在政协会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可以就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协委员还可以通过视察、举报、调查与检查活动以及提交提案来实行监督;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有关会议、活动,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同时还可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财务、物价、税收大检查,参加国家监察部门组成的专项调查组工作。 |
□ 政治协商 □ |
指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就政治问题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政治协商的目的是充分发扬民主,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进相互沟通和理解,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大事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有关统一战线和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等。政治协商的主要渠道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其具体形式有民主协商会,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会,专题座谈会等;人民政协内的协商,其具体形式有政协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等。 |
□ 智力支边 □ |
智力支边是利用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人才、智力优势,通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智力的投入,为“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适应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需要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