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板凳上的人生同样精彩
实习生/杨志远 通讯员/郑晓华孙木子 本报记者/林巧芬
今年刚从滁州学院毕业的刘凤喜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町镇人,10个月大时,因发烧引起的小儿麻痹症,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也没能让他站立起来,且双腿不断地萎缩并严重畸形。3岁时的一天,父母看到他摸索着家里的板凳艰难地挪行,木匠出身的父亲就给儿子做了一个更为适合的小板凳。一只只这样或大或小的小板凳支撑了他上完了小学、中学,直至完成大学学业。
曾被困在福建要饭一年
刘凤喜所在的村里,出来个大学生不容易,很多人因为贫困中学就辍学了,为了能继续上学,刘凤喜没少走弯路。刘凤喜告诉记者,在他小学五年级暑假时,同乡的一个妇女找到他,说带他去福建那边要饭,一个暑假就可以挣到学费。当时为了解决上初中的学费问题,刘凤喜就跟随她去了,与他同去的还有同村的其他几个行动不便的人。
但是后来,刘凤喜才发现他们受骗了,他说:“那名妇女跟她丈夫带着我们要饭要了一年多,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很多地方我们都去过,我们要饭他们看着,我们被限制自幼,跑也跑不掉。在那呆了一年多因为那妇女的丈夫出了事我们才逃回来的!”。
刘凤喜说,要饭一年多,他们就给我三千块钱,还夹了几张假币!“回来后我已经不能直接读初中了,就又上一年小学五年级,第二年就上初中,然后高中就挺顺利的”。
挪移板凳上大学
2006年,刘凤喜以高出二本线14分的成绩考入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大学期间,每天早晨,离上课还有几十分钟的时间,刘凤喜就开始借助板凳“挪移”在去教室的路上了。他双手握着一只小板凳,先“挪”过两个台阶,然后再用力将一只脚向前挪动,就这样“挪”一次板凳,“移”动一次身体地前进着。
四年来,刘凤喜生活俭朴,刻苦学习,专业课门门优秀,成为该校大学生的榜样。期间,他曾获得“滁州学院十佳青年”称号、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其“板凳人生”事迹更是入选了今年4月份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
大学四年,刘凤喜每个学期的生活费仅千元左右,经常早上九角钱三个包子当早饭,晚上花一块二买四个馒头当晚饭。7月7日,记者看到他上身穿的还是三年前那件黄色带黑格的T恤衫,已经褪色,鞋子是母亲做的泡沫底的布鞋。
自强不息赢得工作
今年7月6日,刘凤喜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乐观而坚强的刘凤喜告诉笔者,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他就和家人一起搞大棚养殖。他觉得家乡这方面还很滞后。
“我高考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农学,就是想将来回家弄个大棚什么的。虽然在学校学的是生物学,但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回家搞个大棚,种种蘑菇。”刘凤喜自信地说。
刘凤喜毕业后,芜湖县鱼沟沟农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龙看到刘凤喜的事迹报道后,很受感动,立即联系滁州学院,表示希望录用刘凤喜。7月9日,该公司考虑到刘凤喜行动不便,特地安排办公室主任带车来学院接刘凤喜。刘凤喜说:“我父母总是担心我找不到工作,现在他们不用担心了。”目前,刘凤喜在芜湖县鱼沟沟农庄有限公司办公室从事文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