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建设看办学特色的形成
朱庆葆
大学应该办出特色,这几乎已是共识。但如何办出特色,则言人人殊、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其中关键是要抓住决定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矛盾。纵观现代大学史,这一因素可以说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建设,学科特色是决定大学特色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因素。相对而言,学校其他特色只是一种外在表象,是学科特色的延伸和外化。
所谓学科特色,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在学科整体结构上,特色意指“人无我有”,这里的“有”,当然不是一种空头的标新立异,或刻意地填补什么空白,而是积极发展针对实际的、错位发展的新学科、新方向;二是在学科总体质量上,特色意指“人有我优”,这里的“优”,主要指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强调在综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学科核心竞争力。
先说“人无我有”。这里的“有”,第一是“非有不可”意义上的“有”。例如,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是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先导和源泉。对现代大学来说,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学校能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一所大学必须拥有基本的、必需的基础学科。没有这些学科作为后盾和支撑,其他学科就失去凭借,只能繁华于一时一地。因此,这些基础学科必须“有”,必须存在,否则整个学科体系就没有根基,甚至可能崩溃。在此意义上,我国大学要重视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第二,是高起点、高平台层次上的“有”,强调必须抢占科学制高点,掌握核心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牢牢把握学科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此,需要注意“新有”学科和“原有”学科的有机衔接、无缝对应,不能脱离既有学科而另开炉灶,不能脱离传统而异想天开。这种“有”,倡导一种多向度的“有”,而不是单向度的“有”,即不能仅仅照顾单一的、狭窄的学科点,而要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做到避免单一特色,形成复合特色。另外,从学科建设的应用性而言,这种新有学科,应该着力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避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学科“不在场”的尴尬,形成实际应用特色。
再说“人有我优”。“人有我优”表现了一种鲜明的质量意识,主要强化质量第一,坚持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里的“优”并不一定是在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优势,而是有选择性地追求卓越,千万不能把学科建设面铺得太宽。我们知道,结合校情,瞄准前沿,在几门主要学科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便能够形成一流的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这几乎是每所大学成就功业的必经之路。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有众多学科,学校在不同学科之间平均用力,不恰当地提出了“在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的口号,结果虽是每个学科水平都较高,但没有一个学科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因而始终进不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后来,学校调整策略,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要求主要系科都尽量与该学科挂钩,有关系科从不同角度加以配合辅助。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发明了劳伦斯加速器,也正是由于这个发明,伯克利分校一下拿了多个诺贝尔奖,生物原子工程学科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可见,如何在学科结构相对齐全的背景下,围绕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才正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明白了学科特色对学校特色的决定作用及其二者的关系,大学如何办出特色也就找到了抓手和着力点。有鉴于此,我国大学还是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建设上,放在学科结构调整和质量优化上,从而力争通过突出学科特色来增强整个办学特色。
(作者朱庆葆,南京大学党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