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较高水平应用型
本科院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在滁州学院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滁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倪阳
(2011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召开滁州学院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下面,我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如下:
一、过去五年我院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升本以来尤其是学校首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院党委、行政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坚持科学人才观和“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人才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博硕工程,着力构建适应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需要的双能型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学校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1、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
2005年初,我院教职工总数46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仅9人,副高80人,中职10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7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本科办学的要求。
通过大力引进和自身培养,至2010年12月,全校教职工总数达89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03人,讲师、实验师244人。另有主
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专任教师总量净增了221人;从职称上看,讲师等中级以上人员净增了181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净增了326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大幅调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从2005年的11%上升到现在的65.8%。
2、人才引进和稳定的力度得以加强
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约800万元,新建了2幢40套(每套面积约130平米)的专家楼、1幢36套108个单间的青年教师周转房,组织教职工在会峰校区附近的住宅小区团购了162套职工住房,增强了人才引进的吸引力,稳定了一批校内高层次人才。2005年至今,学校共引进博士32人、硕士240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含港澳台地区)12人,具有国外和省外高校学习经历的占72.6%,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
3、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完善
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480余万元,共培
4、优秀人才的选拔和推荐扎实推进
五年来,先后推荐评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1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16人、校级教坛新秀17人,有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赵振
5、人才工作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彰显成效
近年来,通过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和内培,我院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均有重大提升,人才工作与团队建设的成效明显,人才工作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如先后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项,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为省级特色专业,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教学团队。部分教师个人业绩成果突出,如赵振
五年来,我院教师先后获批教育部、省、厅、市等各级各类项目3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多篇,高层次的人才、高水平的师资为我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形象做出重要贡献!
6、存在问题
在看到人才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由于我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人才工作仍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水平、高影响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还很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有限;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开拓创新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实把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我院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未来五年我院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
1、师资规模与结构的目标
师资规模上,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8:1的生师比标准,未来五年,我院专职教师将达到900人。师资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要达到80%,其中博士要达到1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结构比例达要到3.5 : 5 : 1.5。
2、师资层次和素质的目标
高等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到2015年,力争拥有10名以上在有关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选拔培养20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2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学科、专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能级相适的梯队;具有应用型专业背景、地方企事单位实践经验和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达90%以上,力争培养一支具有我院特色的“双师”和“双能”应用型师资队伍。
3、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把团队建设好是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我院将在省、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名师+团队”的模式,组建10支省级教学团队、20支校级教学团队,大力推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层面将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尽最大可能“吸引高端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梯队人才”,真正让各类人才在滁州学院感到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三、2011年我院人才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的办学目标。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将向应用型师资倾斜,人才培养工作将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倾斜,通过外引和内培逐步改善我院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2011年后,将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应用型师资的内涵建设工作,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到全校各个学科。此外,积极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从社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技能,能担任应用型课程或实验实训教学的专门人才。
2、选拔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道德品行好、学术水平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构建团队,带好梯队,使之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3、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考核
2011开始,我院将对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遴选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对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与教授、博士特殊岗位津贴挂钩。通过科研考核构建以公平为先、绩效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体系,采取积极的奖励措施,调动我院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各位老师、同志们,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战略工程。今后五年,是我院实现阶段性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把我院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