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阳在滁州学院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文章作者:倪阳时间:2011-01-18浏览:750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较高水平应用型

本科院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在滁州学院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滁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倪阳

20111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召开滁州学院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下面,我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如下:

一、过去五年我院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升本以来尤其是学校首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院党委、行政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坚持科学人才观和“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人才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博硕工程,着力构建适应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需要的双能型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学校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1、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

2005年初,我院教职工总数46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仅9人,副高80人,中职10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7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本科办学的要求。

通过大力引进和自身培养,至201012月,全校教职工总数达89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03人,讲师、实验师244人。另有主医师1人,其他副高15人。博士67人,硕士315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8%,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

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专任教师总量净增了221人;从职称上看,讲师等中级以上人员净增了181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净增了326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大幅调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从2005年的11%上升到现在的65.8%

2、人才引进和稳定的力度得以加强

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约800万元,新建了240套(每套面积约130平米)的专家楼、136108个单间的青年教师周转房,组织教职工在会峰校区附近的住宅小区团购了162套职工住房,增强了人才引进的吸引力,稳定了一批校内高层次人才。2005年至今,学校共引进博士32人、硕士240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含港澳台地区)12人,具有国外和省外高校学习经历的占72.6%,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

3、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完善

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480余万元,共培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150人,与安徽大学等联合培养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30余人,选派了2名教师到美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去年还选送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培训、单科进修及其他短期培训100余人。为了让教师既具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又具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在师资培养计划中,安排一定指标用于选派教师挂职锻炼,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两年来已每年选送10%的教师以多种形式赴对口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4、优秀人才的选拔和推荐扎实推进

五年来,先后推荐评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1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16人、校级教坛新秀17人,有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赵振华副教授获批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新引进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李虎教授已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5、人才工作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彰显成效

近年来,通过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和内培,我院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均有重大提升,人才工作与团队建设的成效明显,人才工作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如先后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项,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为省级特色专业,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教学团队。部分教师个人业绩成果突出,如赵振华副教授的油画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诸立新博士、孙艳辉博士、王春博士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引进的留日博士苏立老师获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引进的乌克兰音乐学院硕士周子翔老师近年频频出现在全省重大演艺活动上。薛连海教授、李虎教授等主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申请获得了多项专利。在最近统计的滁州学院2010年科研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引进和自己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很多同志,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

五年来,我院教师先后获批教育部、省、厅、市等各级各类项目3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多篇,高层次的人才、高水平的师资为我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形象做出重要贡献!

6、存在问题

在看到人才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由于我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人才工作仍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水平、高影响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还很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有限;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开拓创新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实把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我院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未来五年我院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

1、师资规模与结构的目标

师资规模上,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81的生师比标准,未来五年,我院专职教师将达到900人。师资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要达到80%,其中博士要达到1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结构比例达要到3.5 : 5 : 1.5

2、师资层次和素质的目标

高等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到2015年,力争拥有10名以上在有关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选拔培养20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2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学科、专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能级相适的梯队;具有应用型专业背景、地方企事单位实践经验和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达90%以上,力争培养一支具有我院特色的“双师”和“双能”应用型师资队伍。

3、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把团队建设好是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我院将在省、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名师+团队”的模式,组建10支省级教学团队、20支校级教学团队,大力推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层面将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尽最大可能“吸引高端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梯队人才”,真正让各类人才在滁州学院感到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三、2011年我院人才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的办学目标。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将向应用型师资倾斜,人才培养工作将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倾斜,通过外引和内培逐步改善我院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2011年后,将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应用型师资的内涵建设工作,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到全校各个学科。此外,积极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从社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技能,能担任应用型课程或实验实训教学的专门人才。

2、选拔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道德品行好、学术水平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构建团队,带好梯队,使之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3、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考核

2011开始,我院将对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遴选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对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与教授、博士特殊岗位津贴挂钩。通过科研考核构建以公平为先、绩效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体系,采取积极的奖励措施,调动我院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各位老师、同志们,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战略工程。今后五年,是我院实现阶段性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把我院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