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滁州学院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陈桂林教授
(2011年1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汇报工作。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系成立才5年时间,70%以上的教师是2007年以后分配来学校的硕士毕业生,都比较年轻,有很多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为此,我们围绕着学校的定位,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简要汇报如下:
第一,提高青年教师对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的认识,加深对应用型的理解。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只有深刻领会了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才能够为了完成使命而努力工作,才能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使命、大学精神,包括大学教师的使命也不仅仅是我们在谈,西方发达国家讨论的更多。因此,我们要求青年教师阅读国外的有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大家对大学使命及教师使命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定位于应用型。那么到底什么是应用型?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方面,老师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此还缺乏深刻理解。为此,我们也组织了相应的探讨与讨论,使大学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学使命的具体化,也是老师们的使命所在。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老师要有相应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第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想与措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此,我们要求老师们上课时,一定要从实际应用中提炼系统性的案例或者例题。年轻老师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一般都要安排一至两位教学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资深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备课,撰写教案,以及制作课件等,在正式上课前还要进行试讲。同时,还会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们跟着老教师听课、做实验指导等。
近几年来先后安排十多位老师参加了国际IT认证讲师培训,学习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
第三,加强对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老师自己不能做开发,肯定教不出有开发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的基本观点。为此,需要加强对青年都是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
教师来校的第一年,安排进学校网络中心或者本系实验室锻炼。
第四,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带动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根据计算机系的实际情况,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三个方向的科研团队,所有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加入到已有的研究团队中,参加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以及其他各项学术活动。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学术研究目标与计划。
同时,我们强调,要求结合学校及本系的应用型定位开展学术研究,将科研工作做实,强调从实际应用中提炼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问题与关键问题,强调研究成果不应该仅仅是学术论文,还应该包括对实际应用具有支撑意义的原型系统
每年暑期都举办一期计算机系学术交流年会,要求老师在年会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鼓励和帮助青年老师发表论文和申报项目,在论文写作、项目申报给予具体的指导,安排专人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及各类项目申报书。
积极支持青年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没有经费,就从老教师的项目经费中支付,老教师也很支持这项工作,他们科研经费的大部分都用在了支持青年教师做科研方面。
第五,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多方关心。
我们理解,年轻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要给他一个发挥潜力的空间,同时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关心。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计算系各项管理工作及集体项目中,都将年轻人放在核心地位,要求他们根据管理或者项目的要求,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逼着他们去思考、实践并提升。
其次,在工作及学习方面,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例如,我们要求所有加入到团队中的老师,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必须到教研室或者实验室学习或者工作。
当然,老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我们会安排专门人员为其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与指导,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设计解决方案,等等。
以上的措施并没有什么新意,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体会是关键在于坚持,要做实。实际上,在计算机系也有个
当然,这些成绩还很不够,层次也不高,站在这里发言我也感到很有些惶恐。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有现在这样的一批年轻老师,计算机系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也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及学术研究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
当然,这种信心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学校以及上级领导的关心。今天在这里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表明了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衷心感谢领导与老师们长期以来给予计算机系的关心与支持。
快过年了,恭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