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滁州学院体育系24名大学生党员的爱心实践

文章作者:学通社记者/杨志远 王飘时间:2011-05-20浏览:1060

在滁州市腰铺镇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患有精神病,母亲看到生活无望后毅然离家出走。现在她和念初三的哥哥与六旬的爷爷相依为命。她叫小文(小名),今年12岁,即将升入中学。

滁州学院体育系大学生党员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了解到此事后,开始对小文结对帮扶,定期去看望她,辅导她的功课,帮她家里干农活,为她捐款捐物。近一年来,该系24名大学生党员用浓浓爱心谱写了一曲创先争优之歌,深受社会的好评和群众的称赞。

滁州学院体育系大学生党员在辅导小文学习。

 

小女孩命途多舛“早当家”

在小文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不幸患了精神病,母亲离家出走,留下了年幼的小文和她的小哥哥。于是,照顾小文兄妹俩的重任就落在了小文爷爷的肩上。但是,随着爷爷的年纪越来越大,而兄妹俩也慢慢长大,学费、生活费的负担越来越重。

虽然去年当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改造,小文家也分到了3层小楼,但这个家就是一个空壳,没有进行过任何的装修,地上还有泥土,仅有的家具是一张破败的木板铺在地上当床,外加一张简陋的桌子。

517号下午,在小文家中,记者见到小文已经年迈的爷爷。在交谈过程中,老人脚上突出的一枚钢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老人介绍,今年3月份他在工地施工,脚被砸断了,需要用钢钉来固定。

据随行的体育系的同学黄文娟和杨呈澄介绍,小文跟着爷爷长大,从小吃了很多苦,衣服自己洗,还要做家务、做饭,凄苦的家庭环境让小文变得很内向,讲话很少,见到陌生人都会脸红。

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小文声音显得很微小。她告诉记者,她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大概要用半个小时,上下学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走。一般是早上5点多起床上学,中午在学校就餐,晚上6点多到家。晚上到家后,先要帮爷爷、父亲和哥哥做晚饭,吃完饭后还要刷碗、整理下厨房,一切就绪后已经晚上八点了,然后再开始学习,直到晚上十点多才休息。

24名大学生下地干活

“家里有8亩地,上了年纪,我一人又忙不过来,所以小文在很小的时候就得跟着我干农活了。”小文的爷爷说,家里的情况让小文很小就“当家”了,但她不爱说话,多亏有了那些大学生的帮助,现在情况越来越好了。

小文爷爷说的大学生是滁州学院体育系从大二到大四的24名大学生党员。去年他们得知了小文家里的悲惨境况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小文的责任,去年10月份开始,这些学生轮流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来到小文家中,带去油盐米菜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等。

滁州学院距离小文的家有30多里远,为了方便和降低交通费用,大学生们每次前往都是骑自行车一脚一脚踩去的。到小文家后,同学们就“分工明确”开始干活了。小文家有8亩地,5亩水稻、1亩西瓜、2亩小麦。同学们在小文的爷爷的指导下,男同学负责在农田中帮忙,亲自地下干活,平时几乎不下田劳作的大学生竟然能把小文家的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有的女同学则利用自己的特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陪同文学习、聊天,另一部分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等。

将把爱心活动持续下去

随行同学黄孟稳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记账本,里面详细地记载了从201010月到现在滁州学院体育系几名学生为小文捐款、捐物和费用支付情况,费用包含了牛奶费、水果费、书本费和生活费等。

对于这些费用的来源,黄孟稳表示,大部分都是体育系老师的自发捐款,几名学生也通过周末到校外做兼职赚钱,来为小文进行筹集生活费。虽然钱不是很多,但里面凝结了他们的爱心与汗水。据小文班主任介绍,小文现在的成绩比以前提高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体育系党总支书记楼方芳老师说:“看到小文在进步、在长大,我们真的很高兴。我们会把这项活动继续下去,让每一届体育系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直帮助她到读初中,读高中……”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