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文章作者:王岽时间:2011-07-03浏览:1786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自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以来,按照“创特色,树品牌”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5人(包括外聘2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6人,博士14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18人,省学科技术带头人(第三批)1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各1人,安徽省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1人。外聘专家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2010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还被批准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地信学院2010年成功引进了福建师范大学博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虎教授。李虎教授现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卫星民用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新疆国土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调查”、“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西天山森林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系统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并先后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获青年科学家奖。调入地信学院后不久,就入选第三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春博士还被安徽省发改委遴选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国家试点项目“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

两年来,地信学院还分别从中科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成功引进了5位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向的优秀博士,其中多位博士具有深厚的程序开发功底,有丰富的项目研究经验。他们的加盟对于完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团队开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实验室条件显著改善,科学研究历史性取得突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于今年暑假整体搬入新落成的6000平方米的地信学院实验楼。该专业现有地理信息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资助)、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测绘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总值约为570万元,教学科研条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多种贵重仪器50多台,教学使用计算机150多台,能很好地满足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一直坚持开放式运作模式,已形成了良好的对外开放格局,产学研结合稳健起步。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各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余项,2011年获批国家高分专项(民用部分)项目子课题一项,项目经费100余万元。并参加了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其中,作为项目第二主持单位1项),承担各级横向课题20余项。地信学院与安徽省发改委共建共享的“安徽省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工程研究中心”也于今年上半年全面启动,建成后将大力提升安徽基础地理数据共享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安徽信息化建设,推动安徽经济建设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地信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他们组织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编写了《地理信息技能》实验教材1-4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即将付印出版。

2009年开始,地信学院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遴选优秀新生组成基础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一年多来的培养表明,这个具有实验班性质的培养模式能够迅速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总体学习进步十分明显。地信学院院长郑平建教授说:“从现在情况看,这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运行良好,对培养我们所希望的具有较高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苍穹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一个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地信学院通过洽谈,与苍穹公司签订了全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该校第一个企业班“苍穹班”,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苍穹公司定期选派优秀工程师来校授课,让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前接受了面向市场的专业技能培训。

四是专业实践和实训工作扎实有效。结合项目的实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最有效环节。地信学院历年来十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训工作。2010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争取了安徽省生态遥感解译、滁州市开发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明光市农村地籍测绘、凤阳县地籍测量等4次规模比较大的实训机会,使260多名同学得到了实训锻炼。

 

2011年暑假,地信学院根据《滁州学院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和要求,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安徽省地理信息系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决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校内率先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培养模式的探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水平,培养真正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小学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深入到国内知名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公司和行业部门,以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数据生产、产品和技术服务为主要培养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技能,提高非专业素质(包括吃苦耐劳品质、沟通合作能力、企业精神),并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与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思想,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今年的实习时间为71日至10月上旬,时间为15周。实习学生主体是2009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81名同学,他们主要分布在北京、苏州、无锡、合肥四个实习点的知名地理信息系统行业企业中。目前,同学们已经在实习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实习岗位。

 

五是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办学影响初步显现。2009116日至8日地信学院承办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旅游院(系)联席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杨胜天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汤国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郑祥民教授等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就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培养地理信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0年,地信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共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030人次,特别是在由中国地理信息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地理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0年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研讨会”上以及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主办“201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上,均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滁州学院地信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思路与特色,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作为发起单位,地信学院还成功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地理信息系统技能大赛,全省10所高校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大赛。此次比赛不仅展示了滁州学院优美的校容校貌,同时也展示了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特色与实力,有效地扩大了滁州学院的办学影响力。之后,安徽科技学院、铜陵学院等高校纷纷到滁州学院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办学的考察与调研。

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安徽赛区一、二、三等奖,“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3项,MAPGIS二次开发大赛三等奖,SuperMap全国高校GIS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空间分析与建模组鼓励奖等。在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GIS技能大赛中,滁州学院代表队均获得多组一、二、三等奖。

学生就业、考研形势喜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考研录取率、理工科专业四六级通过率、签订正式就业协议率等三项指标连续三年居全校第一。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普遍较高,就业区域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工作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度较高。从考研录取学校的信息反馈看,滁州学院学生不仅专业基础扎实,而且实际动手能力非常强,深受导师喜欢,很多已成为他们同年级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