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访谈之五】专访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诸立新教授

文章作者:张晶晶 学通社记者/邹跑 王祥福时间:2011-11-07浏览:646

 

诸立新,滁州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主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昆虫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蝴蝶的分类、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先后在ORIENT INSECT、动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等刊物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教研课题6项。

 

促进学科交融,做强特色专业,培养应用人才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诸立新教授谈“十二五”规划

 

  者:诸院长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

诸立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是在原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的基础上,为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于20117月刚刚组建。学院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2人、硕士5人。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5年来,共主持各类项目4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1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0多项。共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多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获省级特色专业,并获中央财政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践基地1个,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目前开设生物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园林3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524人。学院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出众,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管理或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颇受社会欢迎,近5年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生物科学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9人,考研录取率34.5%。最近连续3年获校教学科研考核工作第一名,多次被评为校思政和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者: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有哪些重要规划呢?

诸立新:“十二五”期间,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将以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促进理、工、农学交融,做强做大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构建满足地方经济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在现在的基础上,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园林、生命科学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力,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以科研为基础带动学科建设,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命科学等方向继续保持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进一步与企业相结合,将成果转化为专利或产品。并鼓励从事这些方向研究的教师,争取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省部级课题,使其学术水平达到省内乃至国内一流水平。

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按时结项,并积极申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申报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园林1个校级特色专业。拟增加食品检测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学等6个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申报1-2个省级精品课程。争取申报省级教研项目2-4项,校级教研项目10项以上,出版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5-6部。

继续申报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本科专业,使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力争在“十二五”后期条件成熟时,申办专业硕士点。

二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做好校级生物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力争拥有4-5名以上在有关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选拔培养6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名省级教学名师,形成学科、专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能级相适的梯队。在此基础上,以“名师+团队”的模式,组建1支省级教学团队、2支校级教学团队,大力推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建设高水平“双能型”师资队伍,积极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事业、基层单位挂职锻炼,提高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比例。同时从企事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具有应用型专业背景、地方企事单位实践经验和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达60%以上,力争培养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三是建设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将利用实验室南迁会峰校区的机会,扩大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实验室,成立以学科平台为基础的学院基础实验中心和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实验室。整合全院多个学科的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减少重复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保障。

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我们拟建设生物与食品工程实训中心,将现有的生产线及相关设备集中在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同时进一步把校内生物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集经济动物养殖,滁菊、小麦、草坪等新品种培育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使其既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按每个专业4-5个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再建1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

所有实习实训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均实行面向师生、面向社会有序开放。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模块,采用有限开放、预约开放、自由开放等多种形式,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培养标准体系。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以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与滁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质量技术监督所,以及一些企业如正大、达诺、双汇、雨润等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者:听了诸院长的介绍,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十二五”规划很振奋人心。但这些规划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实现呢?

诸立新:我们对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充满信心。因为我们采取了两大保障措施.

第一个保障措施是解放思想。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定位,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开拓思路,鼓励教师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研究。

第二个保障措施是规范管理。努力构建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通过关心教师,丰富的教师活动,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思想解放,观念先进,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各项工作自然就运转顺畅,各项事业自然就和谐发展。我们“十二五”各项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也就能够顺利实现了。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王诗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