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上海交大2012届本科毕业班全体辅导员的一封来信,信中称赞首届“90”后大学毕业生是“值得信任和期许的群体”。我校2012届毕业生亦如此矣!
在我校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现将上海交大辅导员的信件和《光明日报》配发的评论全文转发,以飨读者。同时衷心祝愿广大毕业生扬帆远航,前程似锦!
上海交大2012届本科毕业班全体辅导员称赞首届“90后”大学毕业生——
他们是值得信任和期许的群体
我们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班的全体辅导员。
再过一周,我们指导和服务的这届毕业生即将离开交大,奔赴祖国各地。这届学生,是成规模进校的首批“90后”,也是踏上社会的首届“90后”毕业生。四年前,当他们进校时,“90后”的身份标签让他们备受关注。大学四年,他们是国家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08年,他们在奥运梦圆之际踏进大学校门;2009年,他们在大学校园以各种方式庆祝祖国六十华诞;2010年,他们赶上了上海世博会,在志愿者的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2011年,他们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洗礼中更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十八大召开前夕,他们又将完成人生重大的转变,投身祖国建设中。
记得四年前,我们迎来这届学生时,他们自信、阳光,充满朝气。那时,我们的心里还有些许复杂:家庭、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社会舆论对“90后”却更多的是观望,甚至质疑。四年和他们的朝夕相处,让我们深切感觉到,“90后”的这届学生是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勤于创新、严于律己的年轻一代。
在他们身上,我们读到了爱国情怀。整个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们中有近三分之一报名成为志愿者,在世博园的一个多月里,这些可爱的学生曾经历103万大客流的考验;曾经历过游客的责难,有过内心的彷徨;也曾在恶劣天气中坚守岗位。他们从内心喊出“为祖国站好一班岗”的誓言,是支撑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的精神动力。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叶一舟等同学,大一军训期间,主动提出筹建国旗护卫队,目前已有三批120多位学生参加。他们在学校及上海市各种重大活动庆典中,承担护卫国旗的使命。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望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就业学生中,42.6%选择了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一位同学说,“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这代表了许多“90后”毕业生的心声。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奉献与爱心。大学期间的三个暑假,他们响应“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到边远地区、到农村、到企业开展“支农”、“支教”、“支医”以及社会调研、考察等实践活动。在他们回校后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发生的变化,能感知到这些经历在他们人生中留下的烙印。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夏明伟同学,曾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自立之星”。从大三开始,他倡导成立了“雷锋学社”,推行“随手公益”,得到很多师生的认同和践行。更多的学生,在毕业的这几天,向学弟学妹捐赠自行车、衣物和书籍。他们的所行所为,都表明这些“90后”不只是关心成绩、关心自己,而是真真切切在践行“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
在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创新的火花。他们中,有2500余人参加国家级、上海市和学校的各类科研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不少成果通过SCI论文、专利等形式得以展现。他们,自发成立了智能运载俱乐部、智能车科技创新工作室等课外科技创新平台,激活了全校科技创新的氛围。以这届学生为主要队员的我校代表队,去年夺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最高荣誉。我们佩服他们的创新精神,更赞叹于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与校园管理领域应用创新成果。来自数学系的陈婧姝等同学,有感于大量校园活动信息分散,通常要通过宣传栏、横幅、海报、BBS等获取信息,十分不便,就萌生了开发学生活动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的想法。历经两个多月数十人的编程和集成,“同去网”(意为“一同去参加”)已成功上线,推出一个多月,累计访问量已超过50万人次。他们有创意,有想法,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还体现了一种“做成文化”。
在他们身上,我们还看到了自尊和自律。在这些同学中,来自密西根学院的学生群体,组建成立“学生诚信委员会”,将诚信要求从考试延伸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的每一个环节。全体同学共同约定对不诚信行为“零容忍”。在交大,这届同学是进校后在大一就开通寝室网络的第一届;初始,家长和我们对此还有顾虑,怕他们进大学后缺乏约束会沉迷于网络,但他们以优异的期末成绩让我们刮目相看,验证了他们是能够严于律己的群体。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他们自发组织毕业风尚寝室评选、毕业生晚会、露天歌会等活动,以文明、有序的方式抒发毕业情感。
作为相伴他们四年、守望他们成长的辅导员,我们为他们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感到高兴,更为他们的境界、追求和风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深深感到,“90后”大学生是值得信任、值得期许的一个群体。在这里,我们特别建议,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关注和聚焦首届“90后”大学毕业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宣传、报道他们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让社会公众能认识真实的“90后”,也为他们未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为和他们建立深厚情谊的老师,他们离开母校,我们有不舍,更有期待。从他们身上,我们也感悟和收获良多。我们会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加油、鼓劲,也更会把指导这届“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应用到今后工作中,做好青春引路人,力争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钱文韬等上海交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班全体辅导员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欢迎首届“90后”大学生走向社会
光明日报评论员
上海交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班全体辅导员的这封信,热情讴歌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也展现了高校采取各种措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看到,这些青年富有理想、热爱祖国、知识丰富、更加开放,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2012年,是“90后”大学生成规模走出大学校园的第一年。
“90后”,20出头的年纪,他们青春逼人,开始逐步走入社会。曾经,有人说“90后”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他们的波澜壮阔只在心灵之中,他们担忧的只是自己的生活;有人说“90后”是“新新人类”的代言人,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有多姿世界的冲击,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然而,在曾经一次次的志愿行动中,在曾经一次次的善行和壮举中,包括在这封信提到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他们的形象在悄然树立:他们爱国、奉献、创新、自律,他们足以担起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他号召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青年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大有可为,才会大有作为。他们在经历重大历史事件中获得成长,对青春深入思考、对人生价值重新诠释。富有爱国心和才华的青年人,终将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当代青年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一些,但爱国潜质都一样,关键是要很好地把它激发出来。
“90后”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有开阔的眼界,能够深刻认识到平凡工作的伟大和不易,愿意到基层、到平凡的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高校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要以人为本,强调将个人设计和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奉献。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担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只有选择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而青年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践行历史使命的突出表现便是投身社会建设,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同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90后”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基本相同,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将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主题相契合。
发展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人风华正茂,才思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着巨大的创造力,理应成为创新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他们认同创新、敢于创新,并在创新之路上孜孜以求,令人欣慰。
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一定会让我们引以为自豪,一定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造出和他们的青春一样光明亮丽的未来。
“90后”大学生整齐地走来了,社会欢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