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组团赴宁沪两高校学习考察

文章作者:高河时间:2013-04-21浏览:1296

418日至19日,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校长许志才率该校考察团一行40人,分赴南京、上海两高校考察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工作。学校全体校级领导、二级学院党政负责同志、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考察。

在金陵科技学院,该校党委书记陈小虎介绍了校情,强调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必须进行自我革新、必须满足社会需求。该校校长聂影就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作了详细介绍。

在上海电机学院,该校校长夏建国全面介绍了该校校情和教育教学改革、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举措,其“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针和“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发展核心理念,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返程的大巴上,考察团成员纷纷畅谈学习考察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开放办学、强化合作,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建。

 

金陵科技学院

【基本校情介绍】

金陵科技学院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和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20026月两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20053月正式成立。

该校占地面积1458亩,校舍总面积45.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3.6万册、电子图书124.6万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设有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龙蟠学院(公有民办)等11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4个教学单位, 4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9129人。在职教职工1083人,其中专任教师853人,正高级职称教师5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6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6 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近三年获得授权专利124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市厅级科研课题180项。先后荣获“南京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锁定“南京、特色、提升”三个关键词,大力实施“南京战略、科技战略、资源战略、质量战略”四大发展战略,力争在2020年前后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科技大学,进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先进行列。

按照“立足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贡献南京”的服务面向定位,广泛宣传“根在南京、魂在南京”的主人翁意识,深入实施“南京战略”,把与南京共生共荣的思想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技工作与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等各项事业中去,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从而内化为校园文化的灵魂。

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南京为根、科技为要、资源为基、质量为本”的发展方针,坚持走富有自身特色的“三条道路”(即面向南京的区域成长发展道路、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应用科技引领的强校道路),健全教学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构建了“12345”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345”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具体为:

围绕“一条主线”:以南京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

坚持“两个层面结合”: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

建构“三类课程”:建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培养“四种能力”:着力培养由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所组成的职业能力体系。

加强“五种建设”:大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和校际合作,推进多元化、多样化合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

【人才培养特色】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以满足江苏特别是南京确定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为依托,按照“依托产业与行业,提高应用性,打造特色性”的指导思想和“做强理工,做特农林,做精经管,做活艺术与文学”的原则,积极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注重加强新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建立起适应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规模与结构相互协调、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与布局体系。44个本科专涉及工、农、经、管、文、艺等六大学科门类。会计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和高校同行参与,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构建“3344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搭建专业实验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构建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

一些专业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分别形成了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会计学专业形成了基于个性发展的实践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注重专业与行业的融合、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的融合,形成了“专业行业职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土建类专业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执业性、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类、通信工程类专业强调校企双重培养,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专业”。与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开展了“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22”、“31”等形式的中外合作教育。

 

上海电机学院

【基本校情介绍】

上海电机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器工业学校,1985年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2004年升本。2011年获批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该校结合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针。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354亩。设有8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思政、数理、体育)、2个非全日制教学部门(继续教育、技师学院),26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17个、管理学5个、经济学2个、文学2个),全日制在校生12563名(其中研究生40名,学历留学生84名)。现有教职工931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172人,副高以上教师占37%,硕士以上教师占84%

【学科建设特色】

该校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立足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凝炼学科方向,实施学科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错位竞争战略。聚焦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要求,将学科建设聚焦在能源装备制造技术领域,重点聚焦在火电、核电、风电等能源装备关键技术,突出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技术文化学科群等三大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拥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4个,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格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纳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监测范围,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技术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开始了风电工程硕士人才的教育培养。借助上海电气集团的行业背景,加强产学研合作,有效推进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分院,与上海市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成产学研合作联盟。科研经费增长较快,由2005年升本初的107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945万元。

【人才培养特色】

该校坚持“高等技术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四定”方略(即人才培养定性在技术:要能够实现技术的转化、实施和创新,学会申请专利并争取获批;定向在行业: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定格在复合:复合型人才;定点在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理论技术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着力培养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26个本科专业中,装备制造技术学科专业群特色明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项目。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以“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共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特色课程、教学场所)备受社会瞩目;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特别开设于行业深度合作实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建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多源于企业实际。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30多项,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级科创竞赛中获奖。

【中长期发展】

强化“一个理念”: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坚持“两轮驱动”:创新谋发展、改革显特色。

实施“三大战略”: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队伍强校。

建设“四大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基地、准备制造业企业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基地、装备制造业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研发基地。

最终目标: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本科院校。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王诗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