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教育时论: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9-01
终审人: 马报
 

■中国梦唤起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凝聚,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醒、时代自觉、民族自信、文化自强,是动员人民、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引领未来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是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阐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描绘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旭日东升,霞光万丈。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距离实现中国梦最近的伟大时刻,党的十八大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华民族向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进发的时刻,一百多年以来的民族复兴梦正成为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共同行动。

  中国梦是唤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凝聚

  翻开人类文明发展史,曾经与中华文明一起相互辉映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都相继解体,这些曾经放射过耀眼光芒、星汉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纷纷逝去或陨灭,唯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漫长的历史荆棘中坚韧顽强地走来,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国家的精神支柱。

  翻开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始终以其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始终没有被压垮,反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靠的就是不曾中断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及这种传统文化凝聚形成的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种精神和理想信念,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成为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梦,清醒、清晰、清醇,自然、应然、必然,是国家梦、民族梦,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之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虑远思深,视野宽广,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愿景、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概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梦体现了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国梦的提出,能如此唤起亿万中国人的共鸣和响应,达成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致的共识和认同?中国梦唤起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凝聚,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醒、时代自觉、民族自信、文化自强,是动员人民、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引领未来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的深刻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力在于:一是在时空观上把历史、现实、未来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历史、顺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战略视野,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中国梦为我们提升了新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崭新思想,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认同、价值认同和精神凝聚;中国梦体现了道路认同,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空节点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复兴之路,也是人间正道。二是在整体观上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紧密相连,把宏大的民族复兴梦与每个人的梦想紧密相连,体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成长的相互联系,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把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建立在每一个人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上,更加可知可感,必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三是从利益观上把民族梦与人民梦紧紧地连在一起,把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和人民的现实理想紧紧地连在一起,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更加可亲可近。四是在价值观上彰显了中国的核心价值,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思想,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共同体”,弘扬了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五是在发展观上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国家和民族的战略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许多志士仁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一些民族实业家实业救国的同时,更有一些思想先行者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纷纷兴办学堂。从1894年孙中山首次提出“振兴中华”,到1900年梁启超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不断探索,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把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重要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次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党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确立了科教兴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由党的文件上升到国家战略,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党中央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和行动新的战略提升。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响亮地提出,“强国必先强教”。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和意志。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宣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每个人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10个“更”中,“教育”居首位,引人注目,令人警悟。

  在实现梦想的冲刺中,靠什么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强国必先强教,已成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也成为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

  教育的贫困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贫困,教育的强盛是一个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回眸中国近现代史,百年中兴、60年巨变、30年跨越,证实了这样一个发展规律: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是国家强盛之基,教育优先是国家战略之本。教育事业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大国崛起留给人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教育担当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更有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迈进的奋斗历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的三个历史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关键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振兴发展新伟业,是一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世纪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再创教育新辉煌,也是一场世纪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崇高事业,寄托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是中华民族为辉煌灿烂的未来铸造的牢不可破的基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抉择。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实验,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教育大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也体现了人本理念,是13亿中国人民对全人类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人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说明教育在21世纪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使命,说明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无比重要性。

  中国梦美,教育任重。教育担当着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没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教育的使命是为未来做准备,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教育先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时代呼唤走在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伟大的目标源于伟大的梦想;伟大的事业成于不懈的奋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梦就是新的集结号,召唤着13亿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我们坚信,当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时,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翟博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编审)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3日第1版

   
分享到: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路2号(琅琊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会峰校区) 
邮编:239000 皖ICP备11015759号 
技术支持:滁州学院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