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2013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文章作者:宣传部时间:2013-12-31浏览:3810

滁州学院新闻中心联合蔚然深秀网、滁州学院报、滁州学院广播电台日前评选出“滁州学院2013年度十大新闻”。

1、以良好状态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9月23日至26日,以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调阅材料、走访考察教学单位和实训基地、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学校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勤奋务实,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奋斗,奋勇拼搏,实现了学校从师范专科向多科型本科的转型,使学校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组织了4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逐渐明晰了办学思路,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符合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干部教师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在办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落实。大力调整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初步构建了“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克服重重困难,励精图治,在短短几年内,大力度地进行了学科专业的调整和扩展,围绕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和文化艺术类五个专业群。大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中博士比例居于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大力度加强科研工作,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的成功转型和快速发展,饱含着滁州学院领导和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忠诚。学校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是有一个好的状态和氛围,连续几次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进而被评为国家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进入国家级先进行列,这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凝聚队伍力量意义重大。专家组同时指出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离校后,学校党委、行政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整改方案,进行了初步整改。

2、加强内涵建设,继续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调研、座谈讨论、交流研讨等形式,强化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为深化教学改革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资金,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8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纸质图书5.88万册、电子图书8万册,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继续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停招了2专业、撤销了1专业、新申报获批4专业。组建7个工作组50余名专家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课1795节次,对495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议。成立了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设“名师论坛”,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教学督导与帮扶等活动,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成立了新一届教学督导组,建立健全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体系。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个项,获批省振兴计划项目5类9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工程项目12类142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滁州学院—安徽尚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校级本科教学工程立项建设16类452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地信学院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化工学院学生再次在《无机化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信息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体育学院学生论文入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音乐学院师生原创话剧参加全省第二届大学生自创话剧比赛现场展演,美术学院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在全国获奖,9件作品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奖。

3、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产学研合作迈出新步伐。

8月29日,学校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滁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图强,副市长李树,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军,副校长刘晓平,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校长许志才出席协议签字仪式。该协议的签署,搭建了校地、校校联动的“嵌入式”三方合作平台,创新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标志着学校融入滁州、服务滁州以及与合肥工业大学深度交流合作迈出了坚实而重要一步。

此外,学校还与明光市人民政府、滁州市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巩固深化与全椒县、琅琊区、南谯区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定远盐化基地建设和盐化产业发展,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和横向服务社会项目50项,获批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发明专利专项)4项,南谯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3名科技人员入选滁州市农业科技特派员。

4、科研经费突破800万元,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晋秀龙教授主持的《旅游干扰下的旅游地生态系统响应、演化与调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资助经费60万元),孔刘辉博士主持的《陈铨评传》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经费18万元),标志着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董艺凝博士主持的《β-半乳糖苷酶转糖苷活性的功能进化与调控机制研究》、汪先兵博士主持的《选择性保护式微型断路器的节点模型智能体建模及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优化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学校全年共有81个项目获得各级纵向项目立项,有50个项目获得横向项目立项,实现到账经费83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到账经费350万元,横向项目到账经费487万元。取得国家专利4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转让给安徽天实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3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技术鉴定。

5、引进与培养并举,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全年引进教师78人,其中正高2人、博士8人、硕士69人,另以柔性方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授4人。开展了第二批共63名“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资助了48名教师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选派了65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其中5名纳入省厅计划),选派8人在职攻读博士、43人参加专业培训、27人赴境外交流培训。启动了校级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遴选了5名学术技术带头人、15名后备人选、46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省、校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工作,获批省厅立项5项,学校立项30项。

6、招生就业形势喜人,本专科招生全部为第一志愿录取,就业质量与层次稳步提升。

2013年学校招生形势喜人,考生全部为第一志愿填报。安徽省内本科批次文史类专业投档线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排名第3,较去年上升了2个位次;录取最高分为538分,最低分505分,最低分高出省控线7分。理工类专业投档线在省内同类院校排名第5,较去年上升了7个位次;录取最高分为467分,最低分429分。音体美专业最低录取分均比省控线高。其中音乐专业最低分592.3分,比省控线530分高出62.3分;美术专业最低分683.4分,比省控线673.73高出将近10分;体育专业最低分139分,比省控线133.34分高出近6分。

学校深入扎实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先后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230多场,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5%。学校获得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大赛)全省最佳组织奖、全省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

7、基本建设成果丰硕,校园环境更靓更美。

面积为18324平方米的会峰校区扩建新区综合实验楼二标段工程(包括数学楼、信息楼、化工楼、生工楼)建成使用,实现了每个二级学院一栋楼,优化了办学布局。完成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13号、14号楼及附属水、电、道路工程建设和9号、10号学生公寓西侧道路拓宽、田径场周围主干道路改造建设,开工建设建筑面积6608平方米的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9551.56平方米会峰校区学生公寓2A号楼,完成土木工程楼、化工实训楼项目建议书批复立项,完成会峰校区11号、12号学生公寓、体育馆和琅琊校区综合楼、音乐楼、教科楼、女生公寓1号和2号楼及操场的维修改造。为校园建筑物安装了统一标识系统,完成了扩建新区景观绿化工程和琅琊校区环境维修改造工程,山水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的特色进一步彰显,校园环境变得更靓更美。

8、大学生事务中心建成使用,“一站式”服务便捷高效。

4月2日,学校大学生事务中心建成使用,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半年多来,中心受理事务总量达15651人次,月平均受理3130人次。高峰的6月、9月和10月,月平均受理4672人次。中心已经成为“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才”,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的学生工作平台。

学校还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困难学生关爱帮扶等工作,强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培育和建设优良学风。2013年,全年共发放各类奖、助、补资金达1714.5万元。

9、在全国本科高校中首开微博课,新媒体应用助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学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首开“微博与社交”公选课,反响热烈。中国青年报配发评论说,滁州学院这一做法“引导学生适应微博时代”,值得肯定。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滁州学院“能有如此纳新的大气,至少这点乃真大学也”。安徽省教育厅在官方微博上也对微博课的开设给予肯定,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此外,学校建立了共青团系统校、院、班三级微博体系,成立了大学生微博协会,定期举办微博文化沙龙,创办了手机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提升媒介素养。在全省高校中首家实施了校运会微博直播,举办了首届校园微博盛典,“微博上墙”也成为校园各类文体活动的“标配”,为校园文化活动增辉添彩。12月1日,学校在安徽省高校首届微博论坛上作新媒体应用经验交流,备受瞩目。

10、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内涵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为目标, 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注重理论学习,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深刻自我剖析,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复聚焦“四风”,共征求到学校领导班子意见建议95条,梳理出领导干部存在“四风”问题18个、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5个、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5个;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征求到师生员工、服务对象意见建议113条,梳理出“四风”方面问题53个、本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6个。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与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落实、教学评估的整改有机结合,细化措施,限时办结,强化督导,务求实效,为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张晶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