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全面部署新学期工作

文章作者:新中时间:2014-09-17浏览:1399

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发展 再创新辉煌

——滁州学院全面部署新学期工作

910日下午,滁州学院召开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该校领导庆承松、许志才、郑朝贵、吴开华、王永富等出席,全校副处以上干部,各院(部)教学秘书、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师代表,各部门教职工代表,离退休老领导、关工委、退教协负责人,各学院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朝贵主持大会。

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在会上总结了学校上半年工作,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并对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

许志才希望全校师生员工要认清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提高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认识,深化对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理解,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上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扎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许志才指出,要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系列研讨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做好顶层设计,认真研究制定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细化任务分解,推进工作落实,保证建设成效;要扎实做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技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强化内涵,夯实基础,推进发展;要加强对院(部)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明确院(部)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培育形成院(部)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内涵。许志才指出,成立深化改革领导组和专项小组,加强对学校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专项改革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做好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加快落实年度改革工作任务,完成推行目标管理、实施绩效工资、修订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等。

三是全面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志才强调,进一步落实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整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2014年度教学工作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做好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特色;加大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力度。

四是高度重视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许志才指出,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按照学校学科专业定位,加强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做好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准备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积极培育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开展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遴选和培育工作;要提高科研项目数量层次,积极培育和组织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继续组织百名教授(博士)进百家企业挂职活动,做好技术开发服务,完成年科技到账经费1200万元任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落实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三方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

五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许志才强调,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要加强学风建设,完善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事人才工作水平。许志才指出,要认真编制2015年人才引进计划,修订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推进外聘兼职教师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七是坚持开放发展,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效益。许志才强调,要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与国(境)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申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提升学历教育规模,积极拓展非学历教育,为地方培养更多在职应用型人才。

八是规范有序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和成效。推行目标管理;组织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做好第四轮科级干部聘任工作;做好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管理和监察审计工作;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九是推进校园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许志才指出,要推进土木工程楼、化工实训楼、会峰校区学生公寓15号楼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琅琊校区72间平房地块危房改造工程,尽快完成拆迁工作;实施校园环境改造工程,提升校园品味;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十是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许志才强调,要继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党总支换届和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大力推进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创建项目实施,积极做好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申报迎检工作,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加快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滁州学院大学精神、校风表述语、校歌歌词等标志性文化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做好教代会、工会工作,推进民主管理;做好离退休、关工委、退教协工作,关心老同志的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统战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该校党委书记庆承松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强调,学校今后一段时期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和重点任务是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办学水平。

庆承松说,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实施的“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其中,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设置的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总体要求,各项目建设高校必须紧扣本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需要,把握好总体方向和原则,整体谋划,精心设计,处理好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提升计划振兴计划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培育,统筹确定项目建设内容。

庆承松强调,全校师生要提高认识,牢牢抓住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他指出,升本以来,滁州学院围绕“办象、合格、上水平”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从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项目的获批,合上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步调和节奏,成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载体,是全校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的结果。庆承松希望全校师生倍加珍惜学校发展业已形成的基础,倍加珍惜学校发展呈现的良好态势,倍加珍惜学校发展取得的难得机遇,牢牢抓住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庆承松要求全校教职员工要加强学习,加深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解。庆承松指出,理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抓住“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高水平”四个关键词。

——地方性是基础。高校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彰显地方、引领地方、依靠地方,接地气,把地方作为自己的舞台,发挥作用的平台,发展的后台。与地方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应用型是方向。作为地方高校,既要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又要有别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核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是应用型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特色化是方针。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特征,准确分析自身的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找准位置,凝炼特色,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水平是目标。以国家级平台、项目、人才、奖项等为抓手,努力引进和培养有影响的教学团队、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和高品位、高素质人才,争取重大教研项目,获得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扩大学校在国际国内影响力,力争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和先进地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比较优势明显,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

庆承松强调,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就当前工作目标任务,庆承松强调要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一个核心”,做实“五项工作”。

——“一个目标”就是通过项目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特色优势明显、人民满意的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抓好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的制定、分解和落实。

——“一个核心”就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精力、经费等投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合作教育,大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项工作”就是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条件建设、应用型科学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庆承松希望全校师生求真务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落地见效。他要求各级管理干部和全校教师要真正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条件建设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等方面下真功夫,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要真正让教授、博士进企业、入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真正让教师在实践锻炼中成为行家里手,成为真正的“双能”型教师;要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学到真本领;要真正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庆承松说,当前学校正处在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了大力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他希望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发扬滁州学院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学校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为学校上水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助力学校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再创新辉煌。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郑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