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蔚园新闻  蔚园人物  
【蔚园学人】吴刚:做科学的传道者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4-27
终审人: 郑晓华
 

2015年2月,爱思维尔(Elsevier)公司在其中文网站上公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献给学术界和公众。滁州学院化工学院吴刚教授入选“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是该领域唯一一个来自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者,也是该领域唯一来自“学院”的学者。领跑该领域的是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高被引学者”是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的研究者,入选该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声望。

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通教师,何以能够成为具有世界级的研究学者而受到关注?他是一个甘受清苦,平淡生活,坚守科研工作的学者。吴刚说,自己只是一个科学的传道者。

学习研究中找到自我

见到吴刚老师是在化工楼的实验室,他正在忙着面对满屋子的化学药品记录实验数据。他穿着朴实,很是和蔼。

与大多化学领域学者的起点不同,吴刚从事化学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在初中和高中期间理科最为突出,但是对化学并不感兴趣,在数学和物理领域展开研究是他曾经的梦想。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高考时候化学接近考了满分,而数学和物理作为当时的强项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也是高考的原因让他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从那时起,他爱上了化学,开始执着于发现化学领域的魅力。

1985年,吴刚本科顺利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很多人认为搞化学就是整天面对着“瓶瓶罐罐”做着比较枯燥乏味的工作,而且化学药品对身体也有影响。但是吴刚从未感觉工作的劳苦,他把工作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并努力实践,他认为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大的。

他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遇到问题不断探索。工作期间,积极查阅相关的书籍,这样工作多年,他摸索出了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随着知识的深入,吴刚逐渐的把化学联系到生活上,感觉生活中处处都能能发现化学的美。同时,吴刚还深刻的体会得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匮乏,有些理论知识并不是完全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因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他决定重返校园继续深造,时隔毕业15年后吴刚重返校园,开始了化学学科的深度探索。2000年,他参加安徽大学无机化学研究班学习,后考上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2006年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中坚守自我

博士毕业后,吴刚又回到滁州学院开始了无机化学、专业英语、功能配合物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众所周知,科研本身是孤独的,但是要学会善于发现科学的美,想要做科研就必须要保持内心的平淡,抵挡得住外界的诱惑,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吴刚做到了,他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享受其中的乐趣。

那个时候化学研究方向在国内已经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学校实验仪器和技术的欠缺还有许多问题仍未被解决。为了取得最终的答案,吴刚从最基础的理论验证开始做起,因为研究结果需要无数的实验来论证,需要探索能说明问题的数据系统。

有时候一个实验就要做好多天还要细心的关注实验的现象,认真记录,并在纸上不断地推导、验算。求证期间总会遇到很多从未碰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广泛的搜索证据,不断的思考、假设、再次求证。“重复做很多次实验,花了很长时间记录的实验数据,整理出来厚厚的数据记录本到头来只有一点是有用的。”吴刚告诉记者。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那种经历过无数次挫折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吴刚却满怀激情,他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失败当中锻炼自己,在寂寞中忍受失败,在失败中不断进取。

在从事科研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和未知,选择了它,必将注定与孤独和寂寞相伴,但吴刚从来没后悔过,他热爱化学甚至多于一切,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能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不断地提高自己。他说:“从事研究工作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化学知识,还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因此就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而扩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就是查阅资料,在查阅文献书籍的同时,自己思考。”

这个期间是枯燥乏味的,但吴刚却能够在其中找到乐趣,因为他相信每个实验的背后都是离成功更进一步。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在不断地努力下,近年来吴刚的科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迄今,吴刚先后主持了安徽省自然科学项目和南京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开放基金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2项安徽省教育厅课题(新颖含璜硫酸基金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新型羧酸稀土金属配合物杀菌抑菌药物的研究。先后在《InganicChemistry》《JoumalOfSolidStateChemistry》等国内外SCI和EI刊物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并入选2014年“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教书育人中实现自我

说到教学,吴刚满脸的欣慰,因为三尺讲台是吴刚的最爱,这是他和学生交流最好的平台。

“整天忙着做科学研究,能够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也只有在上课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我能感受到他们的青春活力。”吴刚说。

吴刚在自己做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一直指导本科生的科研活动,2013年指导大学生在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近年来指导本科生科研工作,以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SCI)4篇,以第二或第三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让学生一起做项目就是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感觉,提升学子对科学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同时,还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在承受一次次的失败过后可以使得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吴刚告诉记者。

在教授理论课的时候,吴刚总会把自己的实验感悟和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讲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

吴刚认为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进程非常快,掌握最前沿的科学信息对当代学子至关重要。

作为化学实验室课的老师,实验室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实验课前吴刚都会让实验组的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上交预习报告进行严格的批阅、打分、记录。在他认为这是实验课的重要步骤,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预习会让学生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效率。

“上实验课时候吴刚老师都和上理论课的时候不一样,总感觉变得特别严肃。但是,每次课程结束后实验室总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这个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吴刚的学生戴周海告诉记者。

在授课的同时,吴刚还在引导学生广泛的涉猎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和学生谈人生价值,教导他们怎样做人。

吴刚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大学期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个明确的方向,把自己的专业基础打好。珍惜自己的青春,理解父母的付出和劳动,为自己的将来学好本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大学四年的价值。

   
分享到: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路2号(琅琊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会峰校区) 
邮编:239000 皖ICP备11015759号 
技术支持:滁州学院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