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光明日报》邀请全国5省市9所高校负责人,参加在上海组织的《实践与探索: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专题座谈会,聚谈实践中的转型,转型中的思考。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应邀出席,畅谈了学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思考。2月23日,《光明日报》第14版以《转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需要突破》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原文节选转载如下:
转型探索:转的是办学类型
主持人:转向应用型,是很大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解决发展问题、生存问题的方向,这考验着这一类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智慧和责任心。
庆承松(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安徽的高校转型还是比较早的,大概十六七所学校是在2000年、2002年、2004年升本,此后纷纷进行转型,与当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吻合。我们这一类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直接服务地方发展。
滁州学院原来是滁州师范,是师专升本的学校,如何转型办好“多科性的应用型大学”,是校级领导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有一个核心的发展理念,那就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岗位的需要,建立一个产学教育融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因此,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立足于工科专业,以工管为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产学研”的特色路,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上,“以能力为本”,在教学时着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转型突破:政策支撑与政府支持
主持人:毫无疑问,转型的“号令”正在激励着全国数百所地方本科院校撸起袖子加油干。而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困难、困惑。
庆承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争论:转向应用技术型的地方本科,仍然是普通本科高校,还是与高职院校一样归入到职业教育系统?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因为职业教育“含金量”不够高,本科院校对转型后生源会否受影响的担忧。这就需要国家层面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其次,落实具体的转型指导意见。此外,应用型大学应该在适当时候,增加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与其他老本科院校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