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了“招培就联动”“三点发力”“三化指导”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00强”,连续多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招培就联动”促学科专业转型,就业工作基础实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及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就业与招生联动。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将就业质量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作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近三年新增应用型专业12个,先后停招停办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8个。
我校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创业学院
二是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就业与培养联动。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就业质量分析和研究,及时反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毕业生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的调整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创新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培养,为做好学校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校领导现场检查指导就业招聘工作
“三点发力”推创新创业教育,就业竞争显优势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以创新引领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狠抓关键节点,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
我校邀请创业先锋和青年学子“面对面 ”
一是抓基本点,推动学科专业深度转型,牢牢牵住“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这个“牛鼻子”,设立10个创新创业学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开设22门创新创业选修课,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抓关键点,构建“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打造校院两级创业空间集群,助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上榜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百强榜”
三是抓支撑点,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共建创业基地,共享创业师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就业中优势突显,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5%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逐年上升。毕业生工作五年后平均薪酬位列全国第92位(《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百强榜》)。
我校与启迪之星合作推进双创教育
“三化指导”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就业工作结硕果
学校构建了系统化、全程化、精准化的“三化”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系统化指导。以就业创业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为线上服务平台,传播政策,普及知识,宣传典型;以大学生事务中心为线下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简历制作、项目入孵、公司注册、法律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我校成功承办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并获佳绩
二是面向学业始终,开展全程化指导。大一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引导职业规划,大二大三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职业体验,毕业季侧重择业创业指导,毕业后跟踪调研反馈。
校领导赴多家实习就业基地调研并看望实习学生
三是面向不同需求,落实精准化指导。针对创业、就业、升学、应征入伍等不同就业意向学生,开展精准指导与帮扶。
用人单位来我校招纳贤才
就业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学生就业的实效,就业服务做得好不好,要看学生的满意度。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学校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9%,高出全国非“211”本科高校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3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3%,高出全国本科高校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达7%,高出全国本科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学校先后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省政协咨询会、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培训会等会议上交流经验,省内外多所高校来校考察调研。《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以及新华网、中安在线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