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巡礼•改革发展成果展】(三)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文章作者:时间:2017-12-11浏览:138

近年来,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坚持“需求导向、能力本位、职业适应”,积极探索“校地互动、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化能力与素养培养,积极推进“三段式”、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五位一体”(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三段式”改革)的教育教学改革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学校出台了《滁州学院关于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2017-2020)》,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考核评价、质量评估等环节,深入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了课程综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等项目,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来推动教学改革。

开展食品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双师同堂实验教学  

全面推行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近三年,参与学生逐年增多。以2016年为例,全校共有14个学院49个专业7250名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活动项目涵盖了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期实践活动全面展开

深化社会责任教育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着力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立单独的社会责任学分,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责任学分要求。  

大学生走入社区开设“爱心学堂”  

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质量立校、质量立教”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不断充实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加强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重点加强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以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为核心,完善院(部)、教师教学工作考评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领导检查学院教学工作并随堂听课

强化质量监控和评估。继续深入开展三期检查、日常检查和专业评估等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活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落实质量主体的责任,促使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加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学校组织开展本科专业试评估

近三年,学校获批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55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310篇,主编、参编教材88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坚持走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点、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为关键点、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为支撑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滁州市人民政府与滁州学院共建创业学院  

坚持以应用型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链,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生物食品类等应用性专业群,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扎实根基。以“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将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信息技术融合、多样化培养作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先后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必修、选修、网络课堂、创业培训”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滁州学院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集训营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努力实现三个课堂在内容、师资和条件方面的融会贯通;打造“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虚拟实践”三个实践平台,加强平台间的协同联动。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初步实现了“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厚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土壤。  

学生在萤火虫创孵梦工厂学习交流  

积极融入地方创新驱动战略,与滁州市政府共建“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市级8个、校级9个,创业见习基地11个,广泛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也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

 学校参加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1项,省级363项;在近三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16项,学校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院校”;在2017年“挑战杯”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显著进步奖”。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0项,省级奖项930项;学生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1项,发表论文116篇。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6年,学校获批首批“星创天地”国家级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六年共15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考研和就业形势喜人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方面表现良好。

学校成功承办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并获佳绩  

为鼓励本科生积极报考研究生,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一是为考研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保障,确保考研学生在健康愉悦的状态中学习。二是举办各种考研讲座培训,拓宽考研学生视野。三是表彰活动与制度落实相结合,加强对考取研究生同学的表彰奖励。近年来,我校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和录取院校层次类别逐年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近3年数据为例,2015年考取研究生266人,其中76人考取985、211院校,5人被国外院校录取;2016年考取研究生262人,其中77人考取985、211院校,11人被国外院校录取;2017年考取研究生340人,其中121人考取985、211院校,6人被国外院校录取。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年终就业率在95%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在本市就业的约占20%,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约占50%;学校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校领导深入就业洽谈会现场详细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

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79.7%,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落实或深造情况较好,自主创业比例、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相对较高。麦克思调研数据显示,学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6%,比全国非“211”本科高校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2%,比全国本科高校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郑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