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硕士点申报,全体教师凝心聚力,相继完成了基于OBE理念的4个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的撰写及其支撑材料的准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流专业申报书的撰写与申报,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建设点申报材料的撰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的撰写及支撑材料的准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此外,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博士后工作站考评获得“优秀等次”,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18项,推荐4项,申报滁州市计划项目8项,获批2项。
“成绩的取得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分不开,更与院党委的工作思路和相关举措息息相关。”食品学院副院长朱双杰介绍。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教职工党员是学院一切事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注重培养利用好党组织内部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骨干,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朱双杰说。
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食品学院实行坚持党政主导和教师主体相结合,党员朱双杰带领有关教授承担硕士点申报材料的撰写,院党政领导参加申报材料的修改,生物与食品学院博士学位以上教师参与修改。
在具体工作中实行‘清单’定任务,任务分解‘清晰化’,公开‘晒任务’,履行情况‘透明化’,检查‘督任务’,压力传导‘有形化’,从严考核,任务落地‘刚性化’的工作闭环,使两个中心工作具体化、可操作化。
该院蔡华珍教授作为食品低温加工团队带头人,团结团队成员凝练特色、帮助团队成员完成科研任务,带领全系教职工“谋大事”,今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推荐申报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
借助“外脑”助力学科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工程认证和硕士点申报两个中心工作,食品学院先后5次邀请包括马来西亚陈振斌院士在内的专家来院讲学指导工程认证,促进教师进一步熟悉OBE教育理念,不断增强教职工对工程认证重要性的认识。围绕专业硕士点建设,先后邀请了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夏文水教授,委员姜松、杜先锋、魏兆军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潘思轶教授来院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借助校外专家“外脑”跳出学校看学校,查找专业和学科建设不足,把好“专业关”,把好“学科关”。
食品学院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调研学习,为工程认证和硕士点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和谐关系促进良性发展
食品学院依照现有的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两个科研平台,实行平台主持人负责制,根据团队的科研方向和团队带头人工作经历,将团队建在平台上,并注重发挥教授在团队中引领作用,将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教授带领团队利用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平台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为团队的发展确定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团队和平台优势互补,形成有效合力,切实改变人才游离、平台支撑薄弱的状况。
得益于团队和平台之间的的良性发展,上半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博士后工作站考评获得“优秀等次”,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18项,推荐4项,申报滁州市计划项目8项,获批2项。
“感谢学校党委及各级领导对食品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食品学院全体同人的辛勤奉献。食品学院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凝心聚力,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更上新台阶。”朱双杰说。(责任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