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德政工程。2022年,学校资助工作按照“健全体系、摸清底数、精准资助、强化育人”的思路,多措并举推进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助力。
严格落实政策,规范执行不走样
根据上级资助政策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滁州学院关于印发服兵役学生教育资助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校政学工〔2022〕51号)、《滁州学院关于开展2022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校政学工〔2022〕57号)、《滁州学院关于开展2021-2022学年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选工作的通知》(校政学工〔2022〕58号)、《滁州学院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奖助学金评审推荐工作的通知》(校政学工〔2022〕65号)、《滁州学院关于做好2022年学生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通知》(校政学工〔2022〕83号)等系列文件,顶层谋划、全面部署、规范操作。严格界定资助范围,科学设定资助标准,规范资助对象认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资助对象评审机制,保证资助资金真正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在学生资助资金评审流程中,始终按照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环节严格评选,确保资助工作在阳光下运作。
完善评审体系,创新模式补短板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校、院、班三级资助工作体系,明确人员组成和职能职责,保证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完善评议制度,加强民主参与和监督力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选派学生参与困难认定、奖助评审全过程。创新困难认定模式,发挥学工信息化平台作用,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名单推荐、困难认定、评议评审网络化,构建网络评议与线下评议相结合模式,保证了操作过程有记录、可查证、可追溯,提高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同时有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2022年,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4388人,约占全日制在校生25.1%。
改进宣传方式,传递资助好声音
为帮助学生及家长全面深入了解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常态化通过校园网、橱窗进行宣传;新生入学前,通过邮寄《国家资助助你飞翔》《助学贷款办理指南》《滁州学院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等加以宣传;开通资助工作热线电话接受咨询。创新“互联网+资助”模式,开通运营面向学生和工作人员的网络平台,打造“一网两群”学生资助网络矩阵,广泛宣传资助政策,在线答疑热点问题。开设资助专题栏目,宣传受资助典型学生的先进事迹,传播资助“好声音”,传递典型“正能量”,发挥引领、励志作用,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有榜样、励志有标杆,强化资助育人成效。
坚持应助尽助,确保资助全覆盖
2022年,依照政策和规定,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项目。全年累计资助19003人次,发放资助资金共计5750.27万元,其中,国家奖学金27人,资金21.6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70人,资金285万元;国家助学金5935人,资金1370.80万元;校级奖学金4263人,奖励金额271.96万元。3312名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金额3048.79万元;251名学生享受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等国家资助,资助金额236.45万元。为182名退役士兵发放国家助学金30.39万元,为138名师范专业毕业到我省基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发放师范专业奖学金21.89万元,为307名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9.9万元,为1096名困难学生发放困难补助84.22万元,为79名孤儿、特困生减免学杂费33.59万元,为1049名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57.35万元,为652名考取研究生学生发放奖学金65.2万元。40名学生接受社会捐赠23万元。安排勤工助学岗位650个,参加人员达到1612人次,发放资金135万元。学校全年从事业性收入中提取532.58万用于资助学生,占比超过4%。
拓展育人维度,强化效果显特色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不断探索和创新“扶困”+ “扶志”、“资助”+“发展”的资助育人模式,强化育人维度,深化育人效果。
一是“发展型资助”拓展育人深度。积极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帮扶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实施帮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下半年开展“学习二十大·感恩心向党”资助育人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二是人文关怀提升育人温度。畅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855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缓交应缴纳费用531.3万元。开展节假日慰问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节日温暖;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缓解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或突发事件学生临时困难;给予返乡补助,解决家庭困难学生路费短缺问题,助力他们及时回家与亲人团聚;发放毕业餐券和纪念品,让广大毕业生记住母校的味道,铭记母校的深情。
三是实践活动增加育人厚度。充分发挥学生“滋蕙助学联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作用,将资助育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项主题实践中,培养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态化组织开展资助育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千万个学生在“资助政策乡村行”“资助走访关怀万里行”和“金融知识校园行”等公益活动中,在励志、感恩和诚信等典型榜样的引领下,茁壮成长。截至目前,我校学生资助志愿者联盟已注册人数3899人。
四是传递佳音拓宽育人广度。为促进家校联动,深化家校共育,学校创新思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享受各项奖助学生的家庭点对点发送提示和喜报,让家长们分享孩子成长成才的收获与喜悦。全年共向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的学生家庭发送喜报近9千份,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资助工作是民生工程。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勤、补、免”全方位、多元化资助体系,深入实施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坚持“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努力写好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奋进之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稿源单位审核:郝德新 责任编辑:陈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