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金融学院:传承千年文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过来

文章作者:王静时间:2023-08-05浏览:72

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7月,金融学院学子前往安徽各地探索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指尖艺境,定格画意——铁画

金融学院赴芜湖弘扬铁画实践小分队开展了以“创新为媒,铁画生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小分队前往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赭山铁画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参观,与铁画手工艺者进行深入探讨,详细了解了铁画的制作过程以及铁画创新点及传承方向。探索铁画的创新和传承路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民俗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保护,更是探索传统工艺品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品质的有利影响,让传统不“落伍”,让工艺融入生活。

非遗美学,匠心之旅——凤画

金融学院赴滁州市凤阳县文化探访实践小分队来到凤阳县博物馆,以“凤阳凤画”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践活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观赏并了解了每幅凤画的绘画特点及凤画的发展,普及了凤画的专业知识,努力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精雕细琢,传承匠心——根雕

金融学院赴滁州全椒县—全椒非遗数据化实践小分队来到全椒文化馆观看了关于儒林根雕的宣传视频,并来到了吴敬梓故居,细细欣赏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在非遗传承人史松涛的工作室中,史松涛给队员仔细介绍了各种根雕作品,同时讲解了根雕原料挑选的不同性,队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云霞满纸,英轩新韵——纸笺

金融学院赴巢湖市探索纸笺文化实践小分队前往巢湖市黄麓镇先后访问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笺加工技艺的保护基地和掇英轩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了解纸笺文化的发展历史、传承之路和制作流程。纸笺的制作工序复杂,实践小队将助力纸笺发展,促进巢湖旅游经济发展,助推优秀历史文化基地发展,为纸笺加工技艺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丹青笔韵,笔墨传薪——徽墨

金融学院赴宣城市绩溪县团队来到了绩溪上庄镇瑞川村。从徽墨制造厂厂主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徽墨的发展历史和手工制墨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为防止徽墨这类传统文化的丢失,当代青年应学习并宣传徽墨文化,让徽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惊鸿一瞥,经典流传——洪山戏

洪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安徽省来安县的洪山村。金融学院赴滁州市来安县文化馆传承非遗文化洪山戏小分队前往来安县文化馆,通过积极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一非遗文化。队员们学习了洪山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与当地的洪山戏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更多关于洪山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清风吐韵,风雅寻戏——傩戏

“瑞气霭门阆,论人间清福,风和艳阳天,胜似金章。”年过半百的刘友寿每次谈论到有关傩戏的内容时,总会变得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对傩文化的自豪与满足。在傩文化展示馆,刘友寿为同学们讲述了池州傩戏的历史起源,追溯“梅街傩”这份富有浓厚情怀的独家记忆。随后,队员们参观了梅街镇首届傩艺培训班和面具制作室,既走进了课堂欣赏傩戏表演的风采,又沉浸式体验了傩面具的制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队员们将为传承非遗珍粹,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年力量。(通讯员:荣菁秋 审核:奚昕)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吉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