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被褥和饭盒就来了,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爱唱红歌。”2005年出生的音乐与教育学院学生徐苗苗抹了把额头的汗,带有“三下乡”LOGO的红色T恤后背已印出汗渍,但谈起潘村镇支教课堂上孩子们扯着嗓子跟唱的模样,嘴角的笑意藏不住,“饭盒里的饭菜常常凉透了才想起吃,可看着孩子们围着我,要我把红歌的旋律写在他们的手背上,就觉得比食堂的热菜更暖心。”
柳巷镇暑托班的晨光里,文学与传媒学院一群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支教队员正带领孩子们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支教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普通话趣味读本》,“起初担心发音练习太枯燥,没想到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争相模仿‘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翻看课堂记录视频时,实践队队长、中共预备党员赵永胜欣慰地分享道,“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用普通话给家人朗读故事,还像小老师一样纠正长辈的发音。”
七月的皖东大地暑气蒸腾,明光市16个乡镇(街道)的暑托班里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半个多月。而故事的缘起,就是今年四月滁州学院团委赴明光的一次调研经历。团明光市委表示,每年一到寒暑假“神兽们”出笼,各乡镇“防溺水”教育压力很大,家长上班也“无力”带娃,如何依托高校大学生资源,纾解地方压力、解决家长困境,又能带着孩子们快乐成长、提升素质,成为乡镇亟需解决的难题。滁州学院团委了解到这一实际需要,与团明光市委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托班义务支教,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经过精心筹备,今年暑期,滁州学院延续七十五载育人传统,遴选300余名师生组建16支“团聚青春・筑梦童行”专项实践团队,分赴明光市16个乡镇(街道)以暑托班的形式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安全教育、心理关爱、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体育健身、艺术涵养、课业辅导等丰富的支教活动,用青春力量让教育之花扎根乡土。
实践团队的家长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新动态。“小敏今天回来自己组装了天平秤,还会讲杠杆原理了”“我家孩子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还知道了家门口古桥的故事,每天都盼着去暑托班”“小宝说长大要当像红军叔叔那样的人”,村民们朴实的微信留言里,藏着支教学生带来的悄然改变。
教室里整齐排列的小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暑假小成长”:“和老师一起做了‘火箭’”“老师带我们看了‘火山喷发和水下彩虹’”“我的树叶也能变成小兔子耳朵”“学会唱完整的《强军战歌》”“希望‘魔法老师’明年还来,我还给你带好吃的”……
“这不是简单的支教,是一堂真正的行走的思政课。”滁州学院团委书记胡娜翻看着各团队的实践日志和微视频,继续说到“地方有需要,学校有资源,这种 ‘双向奔赴’ 不仅为地方解决了实际困难,也让学校育人工作更接 ‘地气’。今年我们集合全校力量,14个二级学院全覆盖,共组建了16支专项实践团队,用心用情做好校地结对共建,将学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用青春力量点亮乡村儿童成长之路,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共青团明光市委书记李志强表示“‘团聚青春·筑梦童行’项目,是校地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践行青年使命、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务实举措。滁州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发挥专业优势,用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达到了孩子开心、家长安心、政府放心的初衷。”
这份意义,正写在校地共建的蓝图里。此前,滁州学院团委与团明光市委共同签署《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协议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字样格外醒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青少年素养提升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书写校地共建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