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文传学子踏访滁州:寻 “有让” 文脉 品山水茶韵

文章作者:文/季玉儿 陈佳蕊 图/程雨润时间:2025-08-05浏览:152

暑期,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有让”文化探寻实践团队赴滁州多地,开展文化寻访、学习体验与专题调研活动。

茶山寻礼:一叶知“让”的千年智慧

首站施集茶场,层层叠翠的茶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茶礼专家娓娓道来:“采茶讲究‘三采三留’,正是‘有让’哲学的自然体现。”团队成员跟随茶农体验“黄金三小时”采摘,指尖翻飞间领悟“不贪多、不掠取”的生态智慧。从宋代“龙团凤饼”到现代“西涧春雪”,一片茶叶的千年演变史,恰是滁州人“谦和守礼”的精神注脚。

匠心制茶: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对话

茶文化博物馆内,成员们系统了解了施集茶的历史渊源,从深山到茶盏,一片茶叶承载着滁州人的处世哲学,茶文化的精髓于此徐徐展现。茶叶加工车间里,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观摩了茶叶制作的全流程,切身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实践过程中,团队细致记录了“凤凰三点头”的斟茶手法及双手端盘、拂袖敬客的奉茶礼仪,这些细节无不彰显滁州人待客的尊重与热忱。施集茶礼讲究“斟七分满,留三分情”,一杯清茶蕴含“让”的智慧,映照天地,亦见人心。茶席间,众人举杯品茗,茶香氤氲,怡然自得。

文脉溯源:山水之间的文明密码

琅琊山“让泉”碑前,团队成员感悟其深刻内涵:一是自然之“让”,泉水自两峰间涌出,宛若双山相让而成;二是人性之“让”,清代立此“让泉”碑后,游人见字竟自发礼让,再无争抢。这眼清泉,是天地写给滁州的道德经。醉翁亭内,团队成员重读《醉翁亭记》,遥想北宋文豪欧阳修谪守滁州期间,秉持“与民同乐”之心,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尽显其豁达襟怀,在“负者歌于途”的画卷里,读懂欧阳修“政通人和”的为政之道。太仆寺斑驳的石狮与朱墙,则见证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如何滋养这座古城。

这场文化寻访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打捞,更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青春诠释。在琅琊山的晨钟暮鼓中,青年学子与欧阳修隔空对话;在施集茶园的氤氲茶香里,感悟“茶礼”中的处世哲学。团队成员陈星宇说,从让泉到茶山,从古籍到实践,“有让”精神正在我们手中完成着从古老到年轻的蜕变。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新的开始——一场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青春实践。

通讯员:张成龙;初审:胡娜;终审人:马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