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滁州学院与滁州市滁菊研究所联合举办滁菊深加工产品发布会,这标志着滁州学院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尽忠、市政府副市长夏文彧、市政协副主席张忠孝,南谯区委书记沈中林、区政府副区长光大志,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和滁菊研究所负责人,滁州学院党委书记余在岁,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克,党委委员、副院长许志才、倪阳,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汪湘水,以及滁州学院各系(部)、各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发布会。

发布会上,滁菊研究所所长龚建国首先简要介绍了该所以及滁菊产业的有关情况,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孙艳辉博士重点就滁菊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情况作了详细说明。与会领导还共同启动了滁菊深加工系列产品。
夏文彧、沈忠林、光大志分别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滁州学院与滁菊研究所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对新产品的问世表示祝贺,对滁州学院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祝愿双方产学研合作不断结出丰盛硕果。
邱克在讲话时表示,滁州学院首先是滁州市的学院,是滁州人民的学院,滁州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滁州市政府和滁州人民的支持,同时也要以服务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滁州学院也只有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中,才能更好更快发展自己。今后,学校将更加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努力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积极为“大滁城”建设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大滁城”建设贡献应尽的力量。
自2005年学校升本以来,滁州学院紧密围绕“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的办学定位,大力推进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立足地方,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投身产学研合作,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
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目前学校有教授、副教授120多人,有博士、在读博士近50人,硕士占教师总数的45%。有多名教授副教授来自省内外知名工科院校,多名博士硕士毕业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40多项,发表国家级以上学术论文280篇,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
近年来,滁州学院先后积极组织参加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单位组织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十多次,签订合作协议20项,项目涉及材料、化工、信息、水产品养殖和产品转化等行业领域。有些项目已投入生产,并在企业进行试运行。其中化生系与巢湖香枫塑胶助剂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PVC无毒热稳定剂制备、性能研究和应用”项目获2008年度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资助。今年,学校还被省教育厅、省经委、省科技厅授予了“产学研合作鼓励奖”。
学校着力强化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面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与多个市县区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目前承担有产学研项目70余项,到账经费120多万元。学校还通过与当地科技部门的联系,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多次举行合作项目对接会,搭建合作平台,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滁州市科技局、农委、电业局、公路局、土地局、环境监测站和全椒、来安等县市区局委办,以及滁州市水产研究所、滁菊研究所、德资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江淮扬天汽车公司、金禾公司等数十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并初见成效。如:化生系张维柱教授与滁州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的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计划项目“斑点叉尾鱼回 健康生态养殖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化生系薛连海教授与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一种乙基麦芽酚的合成方法”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化生系孙艳辉博士与滁州菊花研究所合作的“以滁菊茎、叶为素材制备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研究”获滁州市重点课题立项等。国土系与地方开展数十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并因此促进了特色发展,最近被教育厅破格上报参评国家特色专业。
此外,滁州学院在滁州市还建立了60多个学生实习基地,近3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点,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了条件,学校在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电子沙盘、电子设计、单片机设计、广告设计、英语演讲等竞赛中均名列前茅。学校的音体美专业在为滁州市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