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体制改革 创新发展方式
——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三届年会上的讲话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程艺
(2011年3月15日)
同志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三届年会。这次会议既是展示联盟多年建设成果的交流会,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推进会。刚才,蔡敬民同志对过去一年联盟的工作作了总结,听后十分令人鼓舞。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从酝酿、成立到实践的五年。总结这五年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联盟走过的历程,可以借用三句诗句来概括:
第一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跨越,探索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事业规模上,“双百工程”全面完成,我省普通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跃居全国第5位和全国第9位。高教毛入学率由17.3%提高到24.3%。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高,已经跨入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相协调的高教大省行列。
在教育结构上,我省2所高校新增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1所高校新增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所高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所高校更名为大学,新建7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1所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两所民办本科高校待批)。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硕士点9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2个;新增本科专业484个,167个专业停止招生。
在教学质量上,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说明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国是上乘的。我省实施的“质量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4亿元,立项建设了包括示范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等13类共四千个项目,培育出了300多项国家级项目,带动了2万多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促进了各校教学改革,整体效果逐步显现。
在办学条件上,全省高校新增土地1.6万亩,新增校舍846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32亿元,主要的办学指标已经达到1998年的6倍左右,高校多渠道筹措来的真金白银,全部内化为跨越发展的优质资源,大幅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
在服务能力上,全省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2079项、经费7.47亿元,累计获得教育部项目410多项、经费3700多万元,承担高校由“十五”末的9所增加到32所。获得项目和经费数量居全国第10位左右,科研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共获得国家级奖18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98项,各类专利 1493个。通过多次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签约项目2500余项、研发经费近6亿多元,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方式上,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开展联盟式办学,尝试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被媒体誉为与“北约”、“华约”的“招生联盟”不一样的“办学联盟”。我们借鉴创新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扩大中外师生交流、项目合作,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开设的合肥汉诺威应用科学学院已开始招生。可以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出了一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我省探索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做法,得到了全省各高校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也引起了教育部和兄弟省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批示推广安徽改革经验,教育部多次专程到安徽进行调研,中央主流媒体多次进行采访报导,安徽高等教育在全国的话语权、竞争力也在逐渐提升。
第二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开启了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大幕,绘制了未来发展的蓝图。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重点强调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鼓励和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高校多元化、特色化办学。我省也制定了符合我省省情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高校面临的债务问题、生均经费问题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全国各省、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行动,纷纷制定了符合自己特点的改革项目和政策措施。据统计,全国共有15个省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一场高等教育大改革和大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
第三句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下,高等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到来。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各种人才,一流的也好,研究型的也好,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尤其满足不了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人才结构的多样化。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同质化的末端势必会被淘汰。因此,单一的发展模式将会被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走到了一起。希望探索一条能够立足于高等教育之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思路。联盟成立已经三年,蜜月期和兴奋期已经过去,构架基本形成,办学思路逐渐清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当务之急要研究一个问题:什么是阻碍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联盟学校之间深度合作的主要障碍?成立联盟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你可以使用,别人也可以使用,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你能采取,别人也能采取。对我们来说,不能够超前一步,就意味着落后。
我们把联盟简称为“行知联盟”,就是要强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行统一”,更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形成独特的合作模式、办学理念和实践成果。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要以更大的魄力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我已经离开高等教育第一线多年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失去了感性认识。我相信,各校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今天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管理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本质性的变化?与那些所谓的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性和教学型的高校相比,又有哪些本质性的不同?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是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对于我们尝试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学校来说更是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围绕人才培养的各项改革。按部就班不行,小打小闹也不行。
第二,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最近一个时期,社会上纷纷指责高校“行政化”色彩严重。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去行政化”。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不难发现,社会的责难不是没有道理的。高校的管理制度松懈,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效率不高,已经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恕我直言,目前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着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管理习惯。面对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面对我们要广泛开展校际合作、鼓励学生跨校选课的设计,仅仅靠增加管理人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来一场管理体制的革命。诚然,政府需要真正体现“管办分开,政校分离”,给高校以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省教育厅将认真研究并逐步推行“生均拨款、总控编制”的宏观管理方式,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校。但是,更希望学校要以更大的决心,加大内部管理结构的改革。只有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联盟的深度合作提供保障。
第三,要以更大的气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近几年来,联盟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合作方式,得到了各校广大教师干部的广泛认可。随着改革和合作的不断深入,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亟待转变,面对改革的勇气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亟待提高。只有他们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创造性发挥出来了,推动改革、深化合作才有可能。任何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必须有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现,任何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各级干部的大力支持,任何合作共享方案,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配合。
第四,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主动创新发展方式。中国高等教育近三十年的历程,基本上是由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底蕴深厚、办学声誉较高的大学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潮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和改革举措,从“办像”逐步过渡到“真办”。当我们在思考“真办”什么样的学校时,我们发现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探索深度开展校际间合作共享的机制,并没有多少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模板。即便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也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已经建立的联盟就是一种发展方式的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年来已经探索的一些措施以及本次会议上将要讨论开展的一些改革就是创新。我们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有敢于创新的精气神,创造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
第五,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应用型最大的实验室是企业,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如何推动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这个大课堂的作用,是应用型高校必须有效解决的课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队伍,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人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不仅是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的需求,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第六,要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联盟学校之间深度合作。联盟成立三年来,从学校领导层的定期交流磋商,到教师之间共同设计课程模块,已经形成了初步结果。希望联盟学校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继续探索深度合作。一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上加强合作交流,既要齐头并进,又要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具有联盟特色、有利于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二要注重合作的实际成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立网上课程、开放实验设备、加强教师交流、设置小学期制、开办暑期学校等方式,让联盟学校的广大学生共享合作成果。三要研究制定各项管理和评价标准,如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设置标准和收费标准、学生评教标准、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学分和平均积分点(GPA))等等。四要保持各校专业建设上的特色。在合作中融入各自的特色,在合作中彰显各自的特色。五要研究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继续深入研究吸收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外,从长远看,要研究如美国州立大学各分校之间的关系,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各分校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座的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第二届联盟主席单位合肥学院一年来的工作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第一届主席单位铜陵学院,正是在铜陵学院的努力下,联盟才得以顺利诞生。
最后,祝愿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