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青春之强、青春之美,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书写青春华章,曾获“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涌现出学校首个“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
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政治引领,坚定广大青年“与党同心”的青春信仰
五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引领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努力为青年培根铸魂。
聚焦育人主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组织化开展团员青年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团支部每学年不少于6次集中学习,203万余人次团员青年参加“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累计培训学员1520人,突出政治训练和素质锻炼,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的青年学生骨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推动团干部上讲台讲党团课,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深化“四史”教育,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学生。紧密结合重大节庆日,抓住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大契机,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喜迎(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常态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党的光辉历程和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强化示范引领,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学生。选树宣传青年先进典型,五年来,涌现出“全国优秀团干部”“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优秀大学生”“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高校学生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先进个人43人次,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2个,“安徽省高校百优团支部”2个、“安徽省活力团支部”2个等一批优秀青年学生和集体,成为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成为学生可学可比的身边榜样。

建强网络阵地,用优秀文化作品引领学生。创新思政育人新路径,成立青年融媒体中心,拓展新媒体育人阵地,打造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发布“蔚园理论之声”音频团课212期,拍摄“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快闪视频、“强国心声鸣九州”学生诵读视频得到学习强国、安徽教育网、安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小岗村的“红手印”》入选团中央献礼建党100周年云团课直播,创作微电影《我的花鼓梦》《爷爷的婚礼》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爷爷的婚礼》获安徽省优秀艺术团课一等奖。


强化使命担当,引领青春建功,镌刻广大青年“跟党奋斗”的青春足迹
五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把培养青年学生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机结合,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磨砺意志品质,培育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抓实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广袤天地建新功。积极组织“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建逾千支团队上万人次分赴省内外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教育关爱、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在躬身实践中培养本领,在无字之书中感悟人生,不断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化能力。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连续9年获团中央表彰,1支团队获全国优秀团队,1个项目全国优秀品牌项目,3人获全国优秀个人,2篇调研报告入选全国“百篇优秀调研报告”,获地市级及以上媒体报道6300余次。

抓常志愿服务,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入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加强与地方团组织的协调联动,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弱助残、文明劝导、公益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爱心善意,凝聚向善力量,承担社会责任。学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青年志愿者总队连年获批“高校防艾基金项目”、省“结核病防治”立项资助,“爱心家教”“电子科普创客课堂”“清源--爱心公益项目”等项目在安徽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五年来,累计选派32名学生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新疆、西藏、四川等基层建功立业。

抓住重要契机,引导学生关键时刻显担当。疫情期间,组建“蔚园网络战‘疫’青年突击队”“蔚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在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中勇担先锋、主动发声,积极配合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应对工作,承担全校常态化核酸检测秩序维护,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组织优秀志愿者服务中国农民歌会、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滁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等重大任务和大型赛会活动,省十五运期间,335名志愿者服务省运会高校部游泳、武术与篮球赛事,七百余人次圆满完成省十五运开、闭幕式,民运会、残运会闭幕式演出任务,广大学生在关键时刻、急难险重中勇担责任、彰显担当。


服务青年发展,搭建成长舞台,心系广大青年“沐浴党恩”的青春梦想
五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聚焦青年学生在思想进步、学业发展、创新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千方百计帮助青年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倾听青年心声,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扎实开展共青团组织“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件事”实践活动。健全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机制,构建“校-院-班”三级权益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和校院学生会主席团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学代会提案制,开通“权小益”邮箱,及时关注、汇集、回应日常学习生活中青年学生的呼声和需求,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参与校园治理。

响应青年需求,助推“双创”能力提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广泛开展“挑战杯”“创青春”“青苗杯”等创新创业活动,累计荣获国赛奖项2项,省赛奖项124项,优秀组织奖7次,团体优胜奖1次。依托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举办“金点子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创新创业活动,每年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指导”等专题讲座近百场,全力助推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服务等活动,实施团干部结对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就业,累计帮扶270名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回应青年喜好,持续繁荣校园文化。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按照“校级活动精品化、项目化,院级活动品牌化、专业化,社团活动常态化、会员化”的思路,办好“蔚然杯”辩论赛、校园十大歌手赛、“新生杯”文体艺术竞赛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学生社团累计开展活动3100余场次,深化“一院一品”“一团一景”的校园文化格局。加强美育实践,举办系列美育讲座,承办“徽风皖韵进校园”5场,圆满完成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51场演出任务,承办全国第五届和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学校均荣获全国、全省优秀组织奖。


全面从严治团、持续深化改革,坚守共青团组织“自我革命”的青春宣言
五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自觉对标全面从严治党经验做法,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更严要求全面从严治团,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全方位、高标准锻造中焕发出共青团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团委自身建设。校院两级团委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学习,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团干部头脑。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入融合,切实发挥团委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首批通过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2021年获评校级先进党支部,获批党建特色项目1项。2022年,校团委荣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安徽青年报·庆祝建团100周年特刊》以《滁州学院:“一体四维”走出实践育人新路径》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团委改革创新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团学组织改革。落实《滁州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调整团委组织机构设置,打造校院两级团委专兼(挂)职团干部队伍,召开学校第三次团代会,指导二级团组织规范换届。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修订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施细则,使用“到梦空间”系统进行实时学分认证,累计发布活动3.6万余次,参与人数169万余人次。推进学生会改革,制定改革方案,校院两级学生会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高评价通过团省委评估验收。全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出台社团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年审、活动审批、指导教师配备等制度,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累计16个社团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

坚持鲜明导向,大力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大抓基层和“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严格“三会两制一课”组织生活。构建“多重覆盖、多种形式”的新型建团模式,普遍建立学生会、学生社团功能型临时团支部。注重团员先进性教育,完善团内荣誉激励体系,以团员教育评议为基础,每年开展“两红两优”评选表彰,打造团支部风采大赛活力提升品牌活动,累计“推优”4116人。加强团干部教育培养,抓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实施团学工作“卓越计划”项目,举办各类团学干部专题培训班,提升团学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今后,学校共青团组织将紧扣“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定位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线,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聚焦“政治学校、先锋力量、桥梁纽带、先进组织”持续发力,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团结引领全校青年学子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中,踏出砥砺奋进的青春足音。(稿源单位审核:庚丽娜 责任编辑:陈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