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特征的反映。从理论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特征,这是其作为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一般性前提;从价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这是其作为这一特定学科存在的内在根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要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故知识性与科学性是学科的首要标志。然而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忽视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倾向。因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 思想性 知识性
从根本上说,作为知识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从理论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征,这是作为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一般性前提,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从价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特征,这是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回答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统一。没有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盲目的,没有知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空洞的。[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由于具有鲜明思想性和强烈政治性的价值定位,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正是因为有知识性与科学性的支撑,才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当然在二者的关系上,作为本质属性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而知识性和科学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以思想性为指导,突出政治性;以知识性为基础,依托科学性;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现实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二法则。
一、历史与现实的选择: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不是出自主观随意性,而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它既是对以往尚缺乏科学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反思,是对过去忽视知识性和科学性的“泛政治化”教训的反省与检讨,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理论自觉与回应。
(一)从经验向理性的飞跃。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来建设,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经验到理性的飞跃。学科建设是构造知识系统的创造性的理性活动。实践经验具有指导作用,但也有其狭隘性和局限性,满足于经验很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从而使实践遭受挫折和损失。因而,将局部经验升华为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般理论,才能获得科学真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②]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宣传工作,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武装党员和广大群众,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堪称典范。“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要抓紧研究“不可或缓。[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党始终未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把丰富的经验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进而形成严谨的科学知识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我国各项事业开始复苏,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这表明我们党已经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来对待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如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构建起了基本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这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及丰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提炼与升华。
(二)对 “泛政治化”现象的理性反思。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来建设,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挫折与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历史上政治性教育过度过滥的“泛政治化”教训的深刻检讨。“泛政治化”即是过分“政治化”,把不是政治的问题提高到政治的层次、抬高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被“圣化”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便是封建社会的政教合一、德政融合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十分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则将“泛政治化”推倒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夸大政治的作用,政治被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一样笼罩着一切领域,人们的生活无不打上政治的烙印。这种极端的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被严重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也遭到严重的损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也消除了一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原因,但“泛政治化”倾向在相当长的时间乃至今日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突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学术”,不赞成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④]因此,深刻反思“泛政治化”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来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理性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来建设,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理性自觉和理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也是改革的重要法宝。实现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它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与转型,其中“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便是这一跨越与转型的学理性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变动巨大,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发展迅猛化成为时代总特征,随着国内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社会成员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独特性和竞争性日渐凸显,有些传统理念甚至被彻底颠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⑤]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立足时代发展、直面社会变革,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由“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来建设,无疑是解决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非科学性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在反思以往“泛政治化”倾向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对“泛政治化”的过度纠偏,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泛政治化”走向了“去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以及课堂教学在彰显知识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明显出现了淡化和疏远思想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倾向。这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乃至文艺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借鉴与依托中主体性原则的缺失。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对思想性和政治性不同程度地淡化和脱离倾向。在“多元研究视角”下,无原则的视角创新和形式创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出现泛化倾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作一个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装的“菜篮子”,在借鉴和依托相关学科资源中丧失自身学科的独立性与特色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后发性的学科,明确学科依托意识,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在借鉴和依托相关学科资源中谋求自身学科的发展,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该学科保持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得以快速发展,与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科的视角,依托这些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话语体系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极大拓宽了学科建设的路径。但在借鉴相关学科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却未能很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和学科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出现了“去政治化”倾向,尤其是去马克思主义化倾向。一些人认为,应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而淡化思想性,因为只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才具有说服力;些人并不是通过借鉴、比较来发展自己的学科,而是与别人“争领地”、“抢饭碗”,“荒了自己的田,耕了别人的地”,出现了“直接等同”、“借鸡生蛋”、“借船过河” “本末倒置”等现象,其结果不但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也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的倾向,这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淡化意识形态”之风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反映。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历史上政治性教育过度泛滥、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有关系,但也有其国际语境和国内背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上出现了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全球人”、“世界公民”、“人权大于主权”的思潮,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其实质是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服务,这股思潮一时间甚嚣尘上。同时也有其国内特殊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一些人片面理解“不搞争论”、“一心一意搞建设”等提法,误认为强调政治与意识形态会冲击经济建设。由于国际国内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之风。一些人认为,学术研究是不受政治的影响的一种纯业务性、纯粹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则会降低学术性、科学性,因而主张学术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性,才能与世界对话;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吸引力;少数人将西方语境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性与科学性混为一谈或大肆、笼统地批评我们过去的德育都是“人学空场”、“无人的德育”,将抽象人性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认为人性说可以实现对政治性的超越。学术研究中的这种所谓“价值中立”取向,完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三)教学中的“替代”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去政治化”现象,使学科建设成为单纯对某一门专业知识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远离了学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因而,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学理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然出现“去政治化”现象。一些教师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则重视不够,脱离或失去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科学性的内容很容易被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所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被当成专业理论课或一般性文化知识课去讲授:“法律基础”变成“法学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变成“伦理学”等等。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名称令人反感,应代之以公民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心理咨询才会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中性化”、“市场化”、“迎合化”甚至“庸俗化”。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⑥]在阶级社会,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阶级倾向性,更何况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学科了。丧失政治导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方向必然变得模糊而盲目。因此,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的作用,是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去政治化”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在学科建设中处理好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科学性(知识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统一,但二者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显然,作为本质属性的政治性或思想性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而科学性或知识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不二法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基础,以思想性和政治性为指导,达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担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崇高使命。
(一)依托科学性: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必由之路
科学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其科学性包括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等内容。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具体历史时代的特征,明确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构建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估教育活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与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丰富知识性和提升科学性。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出现“去政治化”现象而否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削弱学科建设力量。20多年来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从全面探索到系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是构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一学科体系具有逻辑结构上具有严密性、一贯性和合理性,具有自身特定的“概念”、“范畴”、“原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客观规律途径方法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观点。使思想政治教工作由朴素的经验变为令人信服的科学,具有客观性、普适性和相对稳定性;克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信誉度。
二是创立并正在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基础学科,并深化和拓展分支学科的研究,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主干学科体系;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为分支学科体系。
三是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层次,在国内学科目录中已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最多的学科。学科建设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确立了一种新的身份,即专业工作者和研究者,培养一批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提高提供了人力保障。全国有上千万教育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学科建设促进了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术刊物的创立和发展,这些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创立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科研究人员依托这个载体和平台,汇集观点、聚集才人、建立平台、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从而为科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983年创立的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及其会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我党我国第一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的专业杂志,成为推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并创立研究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而全国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也均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这些研究机构和专业性学术期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雄厚的信息资源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坚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实现突破,才能跻身于社会科学之林,独立学科的地位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必须指出,进行学科建设,构筑学科体系,绝不是脱离现实的“唯体系论”、“体系本位意识”,离开现实构造纯粹的概念、范畴、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性的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⑦]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的体现,作为具有突出实践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紧扣时代主体,紧密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以“现实中心”、以“实践为转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担当重大责任,实现自身价值。
(二)突出政治性: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长期以来, 尽管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存在不同的见解,如一元本质说:“政治性”说、“阶级利益性”说、“转化论”说、“灌输论”说、“人学论”说等;两重本质说:“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说、“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说、“政治性与科学性”说等。但其基本观点还是认为在多种属性中,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处于根本的决定的地位首先,因为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通、最稳定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⑧]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⑨]毛泽东讲的“政治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和国家事务相联系的政治主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⑩]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由政治生活决定的,而政治生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规范在内的统一体。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就是合目的性,即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并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进行清楚准确地界定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是从树立学科的权威性和提高学科的可信度的保证。缺乏相对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忽高忽低;其教育内容左右摇摆,甚至朝令夕改,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执政党)及其指导思想决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不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任何时期都是稳定不变的。尽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它的政治特征是一贯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变性特点。当然,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时代特征以及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教育内容和工作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但其基本前提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质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知识性和科学性并不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立场,只有思想性、政治性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立场。政治性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价值,是这一特定学科存在的价值前提和内在根据。政治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理论、地位、作用、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队伍等要素的社会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服务对象,规范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和活动价值,从根本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维持社会稳定而得以存在的,它必须为统治阶级政治理念的传播和灌输服务。如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政治理念,将其内化为人民的政治素质,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服务于政治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立场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的映射。
三是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结构和有效运作。在实践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结构和有效运作离不开政治权力支撑,政治权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制度化和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单向的灌输教育活动。要让人民接受统治阶级的意志并内化之,单靠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力量是苍白无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优势地位是由政治权力决定的。在政治权力的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力度,才能够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中开展下去并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政治权力系统来进行实施,才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工作的领导者,主力军是政工队伍,军队政治部和政工干部的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要中央批准。虽然当前条件下在私企、外企、国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阻力,但是四项基本原则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健全,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保证。
(三)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学性:坚持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完善,多元化价值对一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在实践上经常会出现背离,[11]但是,在学科理论的研究上必须澄清二者的统一关系,只有理论上清晰,才能在实践上不走弯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并非二者平起平坐的关系,显然,作为本质属性的政治性或思想性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而科学性或知识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必须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学性。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依托于科学性,这是学科的生命所在;但是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政治性,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否则就容易迷失正确政治方向,导致“去政治化”的偏颇。如前所述,缺失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政治的狂热,带来泛政治化和庸俗化,必然导致说服力和可信度下降,从而损坏了的声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科学性,深入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固有的客观规律、特殊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方法和艺术;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而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实效力。但是,知识性要为思想性服务,要为实现学科的根本宗旨服务,即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性和政治性教育,帮助其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思考并回答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必须受到政治性的统涉,必须坚定阶级立场、坚持政治原则。学术研究也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原则,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从来不存在“超阶级”、“无政治”的学术研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尊重科学性的同时,不被所谓的“普世价值”、“价值中立”和“纯学术”研究所迷惑,从而保持政治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政治性,这是学科的价值所在;但是要依托于科学性,将政治性贯穿、渗透与知识系统之中,否则就容易变为空洞的政治说教,从而导致“泛政治化”的偏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失政治性,表现为对政治淡化、轻视与冷漠,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混同于普通的人文学科,谋求所谓的 “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的普遍真理。如果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无视意识形态和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就失去了鲜明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势必会走向被其他学科“同化”和“自我消亡”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有效参与、推进或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人才,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主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和发展的定位上必须牢牢把握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该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核心内容、学科体系、发展方向、实践应用等方面都要突出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突出政治性,必须依托于科学性,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具有政治权力的支撑,但政治权威只有基于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论权威制约下,才能引导实践成为现实的理想化的活动。如果把理论变成带有着神圣光环的空幻意愿,实践也就只能成为盲目贯彻信仰的一种虔诚行动。[12]政治性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系统之中,使政治性成为具有科学理论支持的而非言之无物的空洞的政治说教。思想性和政治性要通过学科建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研究对象、途径方法的研究而顺理成章的表现出来,从而思想性和政治性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尊重科学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争鸣,而不轻易下结论、划界限,更能像“文革”时期那样动不动就“扣帽子”、“打棍子”,搞政治性攻击。总之,在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下,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4)
[4]孙其昂. 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 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J].江汉论坛, 2006,(8)
[6]陈志华.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J]. 理论与改革,2006,(5)
[7]秦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容淡化[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
[8]董耀鹏.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论断的提出与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
[9] 胡凯、郭鹏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9,
[10]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1] 徐秀勇、杨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科学性之关系新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12]胡飒 刘波.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的科学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
(李春华: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副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版权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学术网站,如果您认为本站所刊文字或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