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0 来源:青年时报
最近校园“冷暴力”事件不断,先有西安的“绿领巾”、包头的“红校服”事件,接着,媒体曝出无锡一些学校的老师要求班级里的差生到医院测智商,慈溪市太阳希望小学3名男孩因为上课违纪当众被罚“脱裤子跑步”并由女生“监督”。新近的一条消息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的期中考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请”到屋外进行考试。
“冷暴力”事件接连爆发,引起舆论惊呼:教育究竟怎么了?这种反应很自然,但在笔者看来,其实“冷暴力”一直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只不过随着网络的发展、受教育者(及家长)的权利意识觉醒,这些“冷暴力”事件才得以曝光。
对于制造“冷暴力”的教师,舆论一致批评,公众的情绪可以理解,可有谁去倾听他们的内心所想,帮助他们找到行为的根源呢?从“冷暴力”的表现看,当前需要关注的,不只是批评教师群体的师德,也应该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试想,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育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我国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确实不乐观。北京朝阳区教委今年初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首先缘于教育管理及评价的严重行政化,导致中小学教师无法安心从事教育教学,把很多的精力用于迎接上级检查、各种评估中,同时,也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只能盯着学生的成绩。与此同时,师生矛盾、家校矛盾加剧,由于整体缺乏依法治教的环境,中小学内没有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维护教师和受教育者群体的利益,因此,一些教师的感受是教师也来越难做,就连正常的批评权也丧失,而家长的感受是,学校、老师越来越不负责。生活在这种矛盾冲突之中,怎可能有愉悦的心境?
学生“冷暴力”事件,是学校和老师不关心学生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的结果,而老师之所以向学生实施“冷暴力”,有没有他们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照样不被关心的原因呢?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首先必须改革当前单一的由行政主导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大家一直的感慨是“只育分,不育人”,无论是以前的“重点班”、“差生”概念,还是现在的“绿领巾”、“红校服”做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不同,并无实质之别,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这一评价体系中的“优胜者”,而不管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很多学校老师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但是却不能不做———如果学生的分数不高、学校的升学率不高,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没有空间。(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