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9 来源:人民日报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应注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大学生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近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贯穿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上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树立“五个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和树立“五个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爱国爱民,把培养能力与学会做人统一起来;强调崇尚科学,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启发创新思维统一起来;强调辛勤劳动,把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劳动实践统一起来;强调诚实守信,把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强调服务人民,把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
建立“八个统筹”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现到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体现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融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全过程。为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立了“八个统筹”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考核测评相统筹,与招生就业相统筹,与教学实习相统筹,与校园文化相统筹,与新闻宣传相统筹,与素质培养相统筹,与推优入党相统筹,与重大事件相统筹。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环节,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环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得到提升;开展多彩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建立“五个突出”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评价机制,使大学生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将大学生学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教学评估、学科建设、师资发展等实际,建立了“五个突出”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即在评价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在评价主体上突出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突出动态性,在评价方式上突出多样性,在评价结果上突出发展性。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育人这一根本出发点,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工程、学习考试方式改革、推优入党为主要平台,推行阶段性、赛事性、就业性三种评价模式,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首要指标,构建具有鲜明导向作用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颜 辉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