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4 来源:北京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民主,就属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靠着带领人民群众争取民主起家,所以中国今天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正因民主而常青。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正是以“民主”来证明我们一定能走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不断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其中当然包括对民主的新期待;要深入推进改革,其中当然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共产党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加快民主建设进程。但是,民主,有高低之辨,好坏之别。“文革”搞“大民主”带来的混乱和灾难,教训犹存。
通过对若干国家民主进程的辨析,我们不难看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外部“示范”,民主的呼声都会日趋强烈。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能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发展中国家不但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注意避免“低质民主陷阱”。
西方的民主道路经历了漫长过程,其社会建设大体先于民主进程,其民主进程又继续推进社会建设。西方第一波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二波民主化的动力,则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培养出的庞大的工人阶级,他们要求政治参与,要求普选权;要求政府和资本分离缓解劳资冲突,政府加强经济监管规制资本运作;要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保障工人的基本利益,从而推动了社会建设。随着资本对工人高强度剥削的难以为继,不能不转而借重技术和管理创新,一批昔日的工人阶级转型成为中产阶级,才出现第三波西方民主,即所谓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大众民主。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民主进程,则是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即首先依靠一个权威的“发展型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积累了一定财富,政府再主动采取有效政策,进行社会建设,为政治宽容和民主化创造条件。中产阶级在其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这是民主化的动力。社会建设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又保障了民主化进程中的理性、有序参与。
我们要研究西方民主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的规律,也不妨借鉴日本和“四小龙”并不急于民主化,而是加快民主建设之前的必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经验。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无疑要加大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步伐,重点解决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既要公平地分好经济蛋糕,也要继续做大经济蛋糕。社会建设好了,就为加快民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的各方面紧密相关,但只能分阶段逐步进行。推进有序的优质民主,应有改革的目标选择和路线图。要抓住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时机,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而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带动整个社会民主。
(叶小文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