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5   浏览次数:32

2012-09-04  来源:人民日报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世界影响并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必要途径,更是在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必然要求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果没有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落后于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必然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于形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在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分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根基、灵魂和风格,而这一切都要表现为拥有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因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打造中国话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方向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方面热切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把握和解决具有时代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以中国话语来表达,进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追求的目标。

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都会打上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烙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打造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始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牢牢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敏锐捕捉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使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始终坚持时代化方向。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时代思想的结晶,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如果学术研究沉醉于象牙塔内的寻章摘句,满足于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那么势必被时代抛弃。因而,打造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时代化的方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始终坚持大众化方向。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实现社会价值。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面向群众关心的问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喜爱,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确有其自身的规律,但这种规律归根到底要服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规律,它是时代和社会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竭源泉。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是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关键。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而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必须真正读懂读透这部大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自觉参与这一伟大实践,以中国的理论研究解读中国实践,才有可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中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和拓展了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经验。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牢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活动,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探索中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纵观人类学术发展史,每一次大的创新和发展都建立在对重大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合理解决的基础之上。真正的问题,一定根源于现实的矛盾;离开实践基础,问题就是虚假空洞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勇于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投向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投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现阶段的使命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资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最为紧要之处在于运用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深入解读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此,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换,推动西方学术的中国转换。

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自从进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浸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的,而是不断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时代,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作为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并以此来代替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而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就必须深入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思考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

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换。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智慧的集中体现。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必须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优秀成果,捕捉并提炼那些仍然活跃在今天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的文化传统,同时结合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最新发展,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换。

推动西方学术的中国转换。思想学术发展的历史表明,那些经过艰苦的精神劳作而产生的优秀成果,总是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世界的视野、“拿来主义”的态度,勇于并善于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为我所用,明确我们的目的是借助他人的眼睛来观察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进而推进中国自己的学术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崔唯航)

终审人:s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