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3 来源:人民日报
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社会舆情(热点追踪)
——学术界关于社会舆情的研究综述
社会舆情是指公众以媒介为载体对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等。社会舆情是“社会的温度计”,反映时代发展的脉动、现实社会的变化,对社会心态形成、社会核心价值建构乃至社会变迁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变动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如何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社会舆情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
社会舆情的新态势和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公众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渠道。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舆情呈现一些新的态势和特点。
关注热点广泛。从社会舆情的内容看,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范围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形势、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反腐倡廉、企业发展、灾害事故、文化科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主流社会舆情日趋理性。总体而言,公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乐观态度,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认可,大部分公众对是非、善恶态度鲜明,具有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强烈愿望。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方面。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异军突起,为社会舆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不断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影响越来越大。
舆情传播时效性提高、覆盖面更广。从社会舆情的传播效果和发展趋势看,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显著提高,社会舆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学者认为,由于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热点事件从发生到被媒体曝光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舆情传播时效性大大提高,舆情影响面越来越广。
网络问政方兴未艾。有学者指出,从应对社会舆情的方式看,政府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网络的力量,主动通过这种新渠道探寻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网络问政蔚然成风。同时,公众网络表达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公共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大。
社会舆情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社会舆情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积极的社会舆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提高、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消极的社会舆情容易引发不良社会心态、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舆情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社会舆情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兴起,有力推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学者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主动通过网络就公共政策、公共问题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公众通过新媒体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对政府决策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推动,对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及政策制定等产生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学者指出,当前,公众主动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利益表达和提出权利诉求已经由个案发展为较普遍的现象,公众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日益迫切,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高。
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网络等新媒体为民意表达、民意疏通提供了重要渠道,尤其是网络提供了公众情绪宣泄缓冲区,使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众不满情绪和多元利益诉求得以释放和宣泄,在客观上发挥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体现了公众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和期望。主流社会舆情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社会舆情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这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催生不良社会心态。当前,我国社会舆情中有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因素。由于部分公共利益和公共诉求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社会层级之间对话和交流相对缺乏,“仇官”、“仇富”和“社会公正焦虑感”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应对不当或不及时,引来各种猜测、怀疑、炒作,致使部分公众情绪消极。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催生不良社会心态。
导致社会道德失范。传播渠道多样、传播时效提升、信息发布准入门槛降低等因素,为网络谣言和网络诽谤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个别商业网站和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为了获取“眼球效应”,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使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不仅严重破坏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而且大大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
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网络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加速了文化和信息的全球传播,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社会舆情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竭力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输其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对我国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学者指出,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网络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沟通平台的兴起,社会运行的脆弱性增强,看似不经意的偶然性事件就可能触发潜藏已久的公众情绪,形成始料未及的舆论漩涡,乃至爆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引导社会舆情健康发展
引导社会舆情,应在遵循舆情传播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寻科学方法与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舆情引导还存在主体危机意识不强、舆情预警和研判能力不足、舆情应对渠道不宽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引导社会舆情健康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快社会舆情领域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名誉权等,对谣言、诽谤等负面舆情进行预防、限制、惩处,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健全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努力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强化预警和研判。有学者强调,应加强社会舆情的调查、研判,建立各种舆论监测、预警、评估、引导机制,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舆情引导体系,实现社会舆情引导的科学化;进一步健全新闻发言人、评论员、观察员制度,提高处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的能力。也有学者建议,通过建立舆情热点事件案例库、数据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舆情应对的特征和规律。
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学者指出,提高社会舆情引导能力,关键在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有效的公共讨论平台,引导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们公开、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社会舆情应对主体应主动、快速、有效地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在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中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发挥媒体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和舆情引导的重要载体,在社会舆情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应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真履行责任,把引导社会舆情健康发展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客观报道事实,正确反映舆情,积极影响舆情,自觉向社会各个层面传递积极的主流声音。还有学者指出,应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加强教育引导。学者们指出,引导社会舆情健康发展,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为此,应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冯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