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3 来源:南方日报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虽然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者缺一不可,然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思想道德建设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就个体而言,科学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则反映了一个人的“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固然指向人的德才兼备,但在一定意义上德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的“才”能不能达到自身应当达到的高度,一个人的“才”究竟为谁所用,一个人的“才”使用的性质与方向,都与德直接相关。或者说,只有靠德才能使才达到应有的高度,才能为人民为社会所用,才能使才产生真善美的正向效应。反之,缺德之人,其才的发展不仅有限度,而且只能为一己私利所用,甚至产生假恶丑的负向效应,给社会与人民带来各种危害与灾难。
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民族认同是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基础。在民族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的生命力、生存力、发展力。可以说,民族凝聚力就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一个民族和国家要生存发展,全体成员就必须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就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不团结就会落后挨打被人欺凌。近现代史上,中国就曾经历过一盘散沙的时代,在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中,中国人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自从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下凝聚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中国不仅获得了独立解放,而且还走上了富强繁荣的民族振兴大道。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
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或者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精神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伦理精神、一种道德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既然民族凝聚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思想道德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因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将有力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道德现象的滋生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民族凝聚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吴灿新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