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民主法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下)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07   浏览次数:34

2013-12-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代化,提高家治理的能力?三中全定已提出了的指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略部署。我在里特想强以下六点。

  第一,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宜的旧观念的束。治理体制的改革于政治改革的范,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放永无止境”。里所的“永无止境”不时间度,也包括空度。从时间,解放思想和改革放是一无限的程;,解放思想和改革放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域,特是治理域。判新的思想、念、制度和政策,应当是否有利于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的公平正,看是否有利于建富强、民主、文明、和代化强。只要是有利于“促公平正、增人民福祉”的新念和新实践,都得重和探索。反之,凡是束政治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代化。家的治理体系是一制度系,包括政治、经济、社、文化、生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规划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中央宏观层面加强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碎片化、短期行、政出多,以及部和地方主,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家的治理能力。应当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代化的究,分段制定家治理体系改革的路线图和任表。一方面,要站在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和地利益,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另一方面,不能“医头脚痛脚”,也不能草率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改革35,我在政府治理和社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的探索,累了宝贵经验。有多好的治理改革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在小范围内实施。应当总结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新政策上升制度,制度上解政府治理和社治理改革新的问题

  第四,合我的具体情,学习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治理的先进经验。我们从来学习文明的一切秀成果,然包括政治文明的秀成果。改革放以在建立家治理体系方面的步和成就,其也得益于向外的先进经验学习。例如,政策制定程中的“听制度”、公共服中的“一站式服”、任政府建的“政府问责”制度等等,都是直接或接地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我们应当具有小平同志引入市场经济的胸怀和胆,站在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解放和展社力、解放和展社活力认清世界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大胆借用人政治文明的一切秀成果。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特色社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家治理体系。家治理体系的代化,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代化和人的代化。有两个基本因素影家治理水平和效益,即治理者的素和治理的制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可以制治理者的滥权和失。因此,家治理体系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新,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全定》所的那,“以促公平正、增人民福祉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治理制度。

  第六,破除官本位念,消除官本主流毒。良好的家治理,制度是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也至重要。就目前我实际而言,官本位念和官本位象是影治理者素的重要因素。官本主期支配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利本位之上的代政治文明和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改革35年后,我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代核心政治价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有就有一切”的官本主流毒在现实大量存在,在一些域和地方官本位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三中全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念”列改革的重要任,可切中要害。一方面,我广大公民特是各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等社核心政治价值观育,破除力崇拜,牢固立公民利至上的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遏制官本位象和维护公民利,在关进制度子的同,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利的城。

  《定》指出,“到二OO年,在重要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定性成果”,“形成系、科学规范、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言之,在7要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代化,其巨性可想而知。实现这项艰巨的略任,不需要定的心、强的领导和果的措施,同也需要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家治理体系的代化必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点;不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要集中全人民的智慧;不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参与;不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格遵循民主政、依法政、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

而言之,只有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代化;反过来家治理体系的代化程,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民主法治的程。

(作者中央编译局副局

终审人:吉晓华